DEI退潮:游戏行业为何集体“刹车”?
解铃还须系铃人,随着美国政权更迭,在全球风风火火的DEI风潮渐行渐远,游戏中的“正确”、“审丑”等也慢慢平息。
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高校招生中的“种族平权法案”后,22个州立法限制公立大学DEI项目,直接切断了科技企业与高校的多元化人才输送链。政策冲击波迅速蔓延至企业界,2025年马斯克上任某社交媒体巨头CEO首日,便宣布解散公司DEI部门,直言“用种族或性别指标代替能力考核是逆向歧视”。这一激进决策引发连锁反应,亚马逊、Meta等科技公司随即叫停内部DEI计划,游戏行业作为科技领域分支亦难独善其身。
玩家用脚投票:当“正确”遭遇市场铁律
DEI理念在游戏领域的实践屡遭反噬。BioWare开发的《龙腾世纪4》因强行加入跨性别角色和种族配额叙事,被玩家批评“用说教取代冒险乐趣”,首月销量不足预期30%。更典型的案例是《午夜之南》,其女主角因“DEI下巴”(宽下颌、小眼睛的刻意非主流设计)遭玩家PS丑化传播,最终迫使开发商紧急调整角色建模。反观东方市场,《黑神话:悟空》《星刃》等作品凭借符合大众审美的角色设计,未刻意强调意识形态仍实现口碑销量双赢。
行业自救:回归本质的生存法则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游戏公司开始战略收缩。顽皮狗工作室在《最后生还者3》中大幅削减LGBT支线剧情,转而强化开放世界探索玩法;网易《漫威争锋》通过高清化建模和流畅战斗系统,证明“视觉美学与商业成功并非对立”。但争议并未消失——开源引擎Godot社区因坚持DEI原则遭开发者集体抗议,显示该议题仍具敏感性。
未来隐忧:平衡木上的持久战
电竞产业规范化进程(如中国《电子竞技管理暂行办法》、韩国电竞学院计划)表明,行业健康发展需制度护航。然而DEI争议揭示更深层矛盾:当社会议题侵入创作领域,开发者必须在表达自由与市场需求间寻找微妙平衡。正如多方协作才能打造优质游戏,化解DEI困局同样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玩家群体的理性对话,而非非此即彼的极端对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