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万买的房,亏了210万,人抑郁了
一个上千年前的落榜书生,竟在今天的网络上引发共鸣。
为什么?
大家应该都懂。
他创造了历史。
后来有位来自山东的壮汉,借他立志,写下豪言:‘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__不丈夫。’”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怀旧,尤其是这两年特别明显。这种情绪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看得明白,却改变不了现实。
如今的互联网就像一面放大镜,过去一些事情也许只在小圈子里传开,而现在,分分钟就能被挖出来,曝光得一清二楚。
这种“太透明”的环境,也加剧了人们的比较和焦虑。
有些人刚出来工作就处处碰壁,而有的人一毕业就顺风顺水,青云直上。
难免会让人心里不平衡,有情绪也是正常的。
别说他们不努力,而是当代的努力,回报越来越低。
还是说回房子吧。
今天刷到一个房产博主发的贴:
他朋友几年前花180万买了一套房,结果现在亏了210万。
你可能会疑惑,怎么亏得比买价还多?
算笔账你就明白了——
房子装修花了80万,如今市场价只剩80万了,装修算是打水漂了。
而这些年还要加上利息、税费、各种持有成本,综合下来,这套房的总投入大概接近300万,现在市值是80万,也就是说账面亏了210万。
这么算也没毛病,毕竟每支出一分都是成本。
过去两年,类似“高位接盘”的故事太多了。
我身边的朋友一聚会,聊起房子都格外沉默。
亏的亏,卖不掉的卖不掉,大家都心照不宣,尽量不提这个话题。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房价背后推手的文章,有人反驳,说我忽视了经济规律,还搬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我只能苦笑。
很多人以为炒房客、开发商是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但真正理解房地产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表层现象。
谁才是房价的最大受益者?
想明白这些,才能真正看清楼市逻辑。
2004年之前,没有“招拍挂”制度,开发商拿地是很容易的,地方想卖就卖,没那么多规矩。
后来土地“招拍挂”制度一上来,
全国各地地王频出,地方财政也越来越依赖卖地的钱。这之后,房价才真正一路起飞的。
也就是说,在土地制度变化之前,房价其实是相对温和的。
所以别再说什么房价自然涨、市场调节。
背后推动这场游戏的,不是单一的市场力量,而是那只大手。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里有句话我很认同:人们相信一些观念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这些观念本身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另一种原因是这些观念与我们对世界的普遍认知相一致,人们将这种观念当做事实的“替代品”而予以接受。
换句话说,很多人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承认自己曾深信不疑的东西,其实是错的。
这世界的逻辑,往往不写在教科书里,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聊到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