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宫殿没钱打仗有钱,这话并非出自陈廷敬,而是康熙朝另一位重臣
《康熙王朝》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清宫题材历史剧,在诸多同类型作品中,其对正史的呈现程度相对较高。然而,即便如此,该剧在细节方面仍与正史记载存在一定偏差,其中人物设置与史实不符的情况尤为突出。
在《康熙王朝》第17集的历史情境中,康熙帝召集满朝文武,针对裁撤三藩这一重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各方观点针锋相对。以索额图、遏必隆等人为代表,秉持反对撤藩之立场;而明珠、陈廷敬等人则坚定支持撤藩决策。其中,遏必隆指出,彼时朝廷面临国库空虚之困境,在军事筹备所需的财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支撑整军备战的庞大开支。
恰在彼时,时任户部尚书之陈廷敬建言,称户部所储财资充裕,足以支撑朝廷三年之开支。若再予其两年时日,尚可额外积攒一年之军饷。然而,此言论甫出,便遭索额图弹劾。索额图指出,去年地震致宫殿坍塌,太皇太后欲改建寝宫之际,户部却以无钱回应,故而指责陈廷敬有欺君之嫌。
陈廷敬秉持坚定立场,直言在彼时状况下,若圣上计划兴修宫殿,财政确无余力承担。然而,若朝廷着眼于整军备战这一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事务,即便穷尽一切资源,哪怕掘地三尺,亦当筹措所需银两。陈廷敬这一深具远见且果敢的主张,获得康熙帝的高度认可,随即颁下旨意,赐予其黄马褂与双眼花翎,以彰其忠。
想必诸多读者对此次朝会印象颇深,对陈廷敬亦怀钦敬之情。实际上,历史中确曾有类似场景发生,其经过亦大略相仿。然而,该事件主角并非陈廷敬,而是李霨。
【陈廷敬并没有担任过户部尚书】
依据历史时间脉络推断,剧中所呈现的此次朝会,当发生于撤藩举措施行之前,具体时间应早于康熙十二年。陈廷敬,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8 年),于顺治十五年(1658 年)科举得中进士。由此可推知,至康熙十二年(1673 年)时,陈廷敬约三十五岁。
从历史背景与制度考量,于彼时,身为汉人,在该年龄段荣任户部尚书一职,实难企及。据史料详实记载,约在康熙十二年期间,陈廷敬所任之职为侍读学士,官居从四品。以清代官制体系而言,此一品级在朝堂礼仪规范下,或尚不具备参与朝会的资格。
在清圣祖康熙朝之初,陈廷敬于官场资历尚欠深厚。直至康熙二十三年,他获擢升为左都御史。彼时,距三藩之乱平定已过去数年之久,自此,陈廷敬方渐次跻身统治集团的核心圈层。
通览陈廷敬的仕宦历程,其早期任职学官,如担任侍读、侍讲及起居注等翰林官职。因所处职位使其能频繁接近帝王,加之自身具备卓越的文学才华,故而获得康熙帝的擢升。
自康熙二十三年起,陈廷敬仕途进阶,历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后获授文渊阁大学士。其间,其与户部相关之事务,仅为曾暂摄户部钱法。需明确,此所谓暂摄户部钱法,具体所涉为户部宝泉局。该岗位性质乃“差遣”,并非正式职官编制。
【李霨其人】
御史于披阅《郎潜纪闻》时,留意到其中存有如下一段记述:
在三藩局势未生变故之前,仁皇帝(康熙帝)曾萌生出营建之意。彼时,李文勤相国执掌国家财政事务。康熙帝向其垂询是否有款项可供动用,李文勤回奏称:“户部并无可供支用之款项。”此事遂作罢。未过多久,吴三桂叛乱爆发,康熙帝忧虑国库帑项空虚。李文勤再次奏报:“户部现有存项足以敷用。”康熙帝就此诘问先前之言语。李文勤神色庄重地回应:“国家库帑,原本就是为应对各种紧急与缓要事务而储备。倘若日常将其耗费于土木工程等方面,一旦遭遇紧急状况,又将以何物予以支撑?”康熙帝对此表示认同。
基于专业视角推测,编剧极有可能参考并汲取了此段历史资料,进而施以艺术化的创作处理,以陈廷敬替换了李霨。究其缘由,从知名度维度考量,相较于李霨,陈廷敬的声名更为显著,在民间的认知广度与深度亦更为突出。
然而,李霨绝非泛泛之辈。作为直隶高阳人士,他乃清初声名远扬的朝廷重臣。回溯李霨的生平轨迹,其经历堪称一部颇具激励意义的奋斗史。
李霨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 年),其父乃前明大学士李国缙。幼年之际,李霨双亲俱逝,家境旋即陷入困厄。然而,面对此等境遇,他毅然立下通过读书踏入仕途之宏志。彼时,正值乱世,于生活尚难自给之人而言,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备考,无论严寒酷暑皆不懈怠,若无坚定之意志力,实难达成。
顺治二年,李霨于乡试中脱颖而出,斩获举人功名。时隔两载,其在会试中再度折桂,高中进士,并获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之后,李霨仕途顺遂,先后出任检讨、编修之职,继而晋升为秘书院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此后,他又历任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后擢升至保和殿大学士并加衔户部尚书,且获封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等诸多荣衔。
据史料所载,李霨品性端方,于朝堂之上颇具威严,众朝臣对其敬畏有加。康熙元年伊始,四辅臣共掌朝政。彼时,在诸多关键议题的决策过程中,四辅臣内部意见时常相左。李霨身为顺治朝之耆旧老臣,深受太皇太后孝庄以及四辅臣的敬重。每逢朝会,各方争论纷纭之际,李霨所呈见解,大多能获四辅臣认同。
从职官体系而言,李霨于康熙朝初中期,在中枢权力机构任职,先后就职于内三院及内阁,身为彼时声名显著的汉族官员,其政治地位颇为重要。康熙八年,清廷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内三院改制为内阁,李霨获任保和殿大学士,并兼理户部事务。自此往后的十余年,他一直主掌国家财政收支相关事宜。
此外,李霨在科举事务及典籍编纂领域贡献显著。于科举方面,他多次执掌乡试、会试与殿试等重要考试;在修书事宜上,亦多次担任总纂修、监修及总裁官等要职。其门下人才济济,众多学识渊博、地位尊崇之士皆出其门,弟子数量之众,近世难有与之相匹者。
在三藩之乱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李霨秉持忠诚与担当,倾尽全力维系处于困境中的国家财政体系。尽管面临诸多掣肘,局势艰难,他仍凭借卓越的能力与坚韧的毅力,为稳定国家财政做出不可磨灭之贡献。待三藩之乱得以成功平定,李霨因赫赫战功获加太子太傅衔。至康熙二十一年,由于其在主持编撰《太宗文皇帝实录》工作中成效斐然,实录告成,故而再度晋升,获太子太师之位。
康熙二十三年,李霨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彼时,康熙帝降旨赐予谥号“文勤”,并恩准其入祀乡贤祠。李霨辞世之后,后世对其赞誉有加。清朝定鼎伊始,北方不乏贤能辅弼之臣,然于文章领域成就斐然、引领一代风尚者,首屈一指当属相国李霨,号坦园者是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