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拒绝饭圈乱象

近期,体育界再次亮明了拒绝受“饭圈”文化侵扰的态度。中国乒协和中国乒乓球队主动出击治理“饭圈”乱象,一致决定解散官方粉丝群,并将治理范围扩大至全体人员、全部社交媒体平台。
不只是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羽毛球队的运动员、教练员等也陆续解散粉丝群。2024年,游泳奥运冠军潘展乐、网球奥运冠军郑钦文等都解散了粉丝群。游泳奥运冠军汪顺等也发声表态,“拒绝一切形式的应援”。
近几年,社交媒体的兴起,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运动员的距离。很多网友就直言,自己正是因为刷到某个运动员或颇有喜感或顶住压力“极限逆转”的高光片段后,才开始关注这一运动项目。类似的训练或生活片段,也使运动员的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更加可亲、可爱。
只是,任何喜爱都不能没有边界。过去几年,体育饭圈的一些极端表现不时令人瞠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赛场上,一些粉丝声嘶力竭的助威和“长枪短炮”的追击,一旦结果不如意便对其他选手恶意诋毁的表现,都干扰着正常的比赛秩序,让观赛环境充满戾气。赛场下,不管是由各种“洗脑包”“引战帖”激发的极端对立情绪、掀起的汹涌网络暴力,还是对运动员各种围追堵截,都让运动员不堪其扰,让那份对体育的热爱变得狭隘、偏执。
公正公平、尊重对手、直面成败、开放包容,本来是 体育精神中十分宝贵的内涵。人们之所以反感体育饭圈文化,正因它在本质上就与纯粹的体育精神背道而驰。可想而知,当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蔓延至各个追星环节时,粉丝们只会习惯性地“捧一踩一”,又怎会懂得欣赏对手间惺惺相惜的动人友谊,懂得尊重规则、坦然接受比赛结果呢?一旦如此,体育饭圈就并非在滋养人,而是在不断激发人的非理性冲动。
对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而言,饭圈乱象也是不容忽视的桎梏。当下的生态中,公众关注的确能给运动员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只是,当正常关注转化为舆论裹挟,当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隐私都备受侵扰,一切就过了头。竞技体育的成绩,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而不是靠虚假、浮躁的流量狂欢。解散粉丝群才是对体育精神的回归。
其实,体育界的“看点”绝不是彼此攻讦、谩骂的“小作文”,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动人内容。比如,分析一场赛事时,除了简单的胜负之争,如果能从技术源流、比赛战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就能让更多人了解一个项目的妙趣所在;对于一位传奇运动员,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其事业从低谷到高峰的起起伏伏和其间的心路历程,也能带来超越体育领域的人生启示。
正如“奥林匹克之父”皮埃 尔·德·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说的,体育“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公平竞赛的动力”。摒弃体育饭圈非此即彼的窄化思维,学会用开阔、包容的眼光看待赛场上的得与失,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体育精神中闪烁的人性之光。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80期
2025年3月·新青年
作者/任冠青 编辑/宾丝丝
编 辑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