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为何被朱元璋无故赐死?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九月,朱元璋以胡惟庸、蓝玉两案诛杀过当为由,下诏:“今后赦免其余党,皆不再追究。” 然而,此诏颁布后不久,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大将却相继被赐死,而且朱元璋始终未明确给出他们获罪的缘由,仅仅是直接下令 “赐死”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传统观点认为,傅友德是在洪武二十五年 “请怀远田千亩”,因贪欲受到朱元璋猜忌而被诛杀;而冯胜则是 “失在于不奉命擅归,而多欲次之”,因恃功骄纵而 “得祸”。但实际上,傅友德和冯胜的死因并无本质区别,并且与蓝玉的死因如出一辙。
蓝玉身为皇太子妃的舅父,功勋卓著,既是元功宿将,又是皇亲国戚,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权斗争的漩涡,最终沦为皇室斗争的牺牲品。朱元璋本就 “雄猜好杀”,既然对蓝玉痛下杀手,自然也不会放过与蓝玉情况类似的傅友德和冯胜。
以傅友德为例,他为明朝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可在洪武二十五年,他请求赏赐怀远田千亩,这一行为在朱元璋眼中成了 “不知分限” 的表现。但这其实只是一件小事,远不足以构成杀身之祸,所以当时朱元璋并未对他动手。真正的转折点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不幸病逝。朱标生性仁慈,威望颇高,原本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接班人,他的存在对诸位藩王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为年幼且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考虑身后之事。傅友德虽 “不闻有纤毫罪状”,但他手握重兵,战功赫赫,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允炆难以驾驭这样的功臣。于是,之前傅友德 “请田” 之事便被朱元璋当作了杀害他的绝佳借口。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傅友德被赐死 。
再说冯胜,他同样是明朝开国的得力战将,智勇双全。在徐达死后,他还曾被安排接替徐达主持北方军务。然而,他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擅自离开藩地前往中都凤阳,而此时冯胜正好被安置在凤阳。虽史书中未明确记载朱橚去凤阳的目的,但朱元璋勃然大怒的反应,让人不禁猜测朱橚很可能是去密会岳父冯胜。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此事自然在他心中埋下了猜忌的种子。后来,冯胜在出征辽东时大获全胜,却有人举报他中饱私囊,强娶敌人之女,朱元璋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大将军印,让他在凤阳悔过,此后冯胜再也没有机会统帅大军。朱标死后,朱允炆被立为接班人,冯胜还被任命为太子太师,看似受到重用。可蓝玉案爆发后,形势急转直下。冯胜与朝中众多功勋关系密切,很快就被剥夺兵权,召回京城闲置。紧接着,又有人诬告冯胜谋反,尽管这些罪名单独来看似乎都不足以致命,但在朱元璋猜忌的大背景下,这些 “莫须有” 的罪名叠加在一起,使得冯胜最终也难逃一死。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冯胜被赐死 。
其实,傅友德和冯胜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明初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能够平稳地传给朱允炆,为皇太孙扫除一切可能的威胁。在他看来,这些开国功臣们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极高,一旦自己离世,朱允炆很难掌控局面。所以,即便傅友德和冯胜没有犯下实质性的罪行,也依然成为了朱元璋巩固皇权的牺牲品。
相比之下,汤和就显得聪明许多。他深知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早早地激流勇退,主动交出兵权,向朱元璋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堪再受驱策,只希望能回到故乡安享晚年。朱元璋对汤和的识趣十分满意,不仅赏赐他钱财,还为他在凤阳营造府第。汤和因此得以善终 。
而傅友德和冯胜,他们或许自恃战功赫赫,没有意识到皇权的威严不容侵犯,也没有察觉到朱元璋对他们的猜忌日益加深。他们既没有像汤和那样主动放弃权力,以消除朱元璋的疑虑;又因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不自觉地卷入了皇权斗争的泥沼之中。在朱元璋为皇太孙 “清障” 的大计划下,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傅友德和冯胜的故事成为了明朝开国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他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却不得善终,实在令人感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关注哦,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祝您财源广进,万事顺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