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3》终于开机了?被反复关门的中国科幻,路在何方
文|令狐伯光
4月15日上午,电影《流浪地球3》正式开机了,目前这个发布会除了科幻迷和粉丝的期待,大概讨论比较多的就是第三部官宣沈腾加盟,虽然网络上对于沈腾加盟有点争议,但是如果你看了《抓娃娃》《飞驰人生2》,还有前两部的吴孟达和沙溢,你会发现选沈腾没啥问题。
而且,现在关于《流浪地球3》也没有什么好写的,因为剧本不明,各种分析都只是一种猜测,没什么意思。除此之外,目前这个知道的就是前两部演员基本回归,同时分成上下两部分别上映,没了。
我个人认为目前来看没有流量明星,同时郭帆还是比较稳的,只要剧本比第一部好,不输第二部(从上部票房来看,大概率不会有上部复杂),同时因为原著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应该就是刘德华线,吴京线和屈楚萧线会三线并行,还是AI觉醒和叛军结合搞叛乱,上半部结尾还是会是落到原著那个点。
(很有可能吴京的父亲戏份成为男主角支撑的点,就跟刘德华的AI生命那边一样,沈腾上次还不好猜),这个下半部就是几条线合在一起,最终解决问题,人类飞向新家园搞个包饺子的结局,比较符合当前推崇的文化调性。
今天主要写写的还是中国科幻吧,毕竟《球1》有《上海堡垒》,《球2》有《749局》。这个中间虽然有《明日战记》和《独行月球》,但是都不是科幻大片意义上的非常成功,然后也就没了,中国科幻还是非常非常弱。
刘慈欣第一宗师,《三体》吊打一切?中国科幻到底如何讲个不冷的知识,近现代科学是西方奠定的,近现代科幻也是西方奠定的。而科幻是通俗小说,也就是类型文学,科幻文学发展一百多年是有很多公式,基本上有一个公理是:概念——悖论——点子——框架、叙事、人物等等=一本科幻小说。
概念可能来自科学、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学、宇宙学、基因科学、时间、空间、人与非人、AI与机器人等等——这个悖论是依托于上面一个大科目展开哲学上的假设——这个点子就是依托于基础和悖论想到了一个新奇的点子——然后通过此在在故事上,角色上,叙事上,还有什么文化,隐喻等等真框架。
(那些在一个科幻类型风格上面开创,突破和奠定的作家就是宗师,我认为宗师以下都是在已有类型风格上面做得不错,顶多有些新奇点子,少数能依托点子展开一个悖论,极少数能在悖论层面推导一下概念上面)。
比如非常著名的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明显就是从悖论上面影响到概念了。
再比如著名的科幻一个大题材叫“时间穿越”,因为人类对于时间有明显感知,所以各个文明关于”时间穿越“都有不少古代概念,并且产生的宗教,社会,文化作品(比如中国古代著名“观棋烂柯”,一个人在山里看神仙下棋出神,出来山里都过了几百年),而古代最大问题是人类知识认知不同,和现代科学知识诞生相比开始有了局限。
1895年,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时间机器》,当时西方科学已经很发达,作者就意识到”人们可以像穿梭于三维空间一样在时间维度上任意驰骋。“,记住,这个时候还是19世纪末。即使如此,真正时间穿越题材爆发是50年代过后,为啥呢?因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证明了时间穿越可行性,科学理论是非常扎实的,甚至推导出能快到光速就可能时间穿越。
我再提出一个经典“时间穿越”科幻小说框架:一个人穿越过去和妈妈结合,然后生出了自己,结果发现妈妈也是变性的自己,然后自己生出了一堆人,当我写了一本相似中国科幻小说。
网友:这货一定是抄袭《暗黑三部曲》,抄袭《前目的地》的,可耻啊。
只要写进入梦境的科幻片,网友立即跳出来大声嚷嚷:“又又又在抄袭诺兰的《盗梦空间》啦
事实上是:被中国网友认为三大宗师德不配位的海因莱因写了一本书叫《你们这些回魂尸》,自己生自己生一堆人这个经典”时间穿越“科幻小说是他奠定的,后面所有同类作品都是海茵莱茵玩剩下的,这本书写的时间:1959年。
那么时间穿越有哪些悖论:
祖父悖论
宿命悖论:
引导悖论:
平行时空:
自我存在悖论 :
祖父悖论改变故事线电影奠定《回到未来》系列,改变微小事件影响命运《蝴蝶效应》,这个短时间反复穿越复活《土拨鼠之日》,科幻题材互相融合的很多,这个时间穿越+AI意识觉醒+机器人=《终结者》系列。
太空科幻截止目前还是科幻分支太多的,因为宇宙确实是人类永恒需要探索的问题,光是所谓的”费米悖论“常见的解释至少有18种,如果结合其它学科达到几十种,理论上你一种一个讨论就有18种科幻小说套路,但结合人类大量学科不止。
最残忍的是什么,科幻发展一百多年是通俗文学,结合电影,动画,游戏等有很多题材和类型:探索发现、文明之间、太空科幻、蒸汽朋克、废土朋克、赛博朋克、时间穿越、人类大脑、人类身体、基因、人与非人、AI与机器人等等。
这些题材有哪一个是中国科幻突破,拓展和奠定的呢?
刘慈欣和《三体》很好,但中国科幻还是“太弱了”我一直认为刘慈欣《三体》地位,其实和日本《阿基拉》《铳梦》《攻壳》在赛博朋克这个大分类的地位一样,美国赛博朋克有《银翼杀手》《黑客帝国》《赛博朋克2077》等等,日本赛博朋克是明确影响美国赛博朋克科幻风格的。
《三体》现在有影响世界太空科幻吗?目前还没有,可能因为时间太短。
刘慈欣在科幻文学风格上面,最大成就也只是“太空科幻”+外星人+人类文明讨论这一个,其它基因科幻结合第三世界人民反抗的《天使时代》《魔鬼积木》《混沌蝴蝶》肯定不差,但是影响嘛,很难说。
刘慈欣也达到了世界宗师级别,那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其它中国科幻作家嘛,这倒不是他们不好,而是西方科幻那些大宗师太强,你根据上面理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作家奠定的科幻题材太少太少太少了,截止目前影响还不如日本科幻。
比如日本科幻在巨大型机器人是创造性地位的,上面说过了赛博朋克,时间穿越,还有《超时空要塞》《银英》代表的太空歌剧,其它社会科幻,人与非人,人工智能都有较大的奠定,如果结合动漫和游戏。
实际上,日本科幻,与日本动漫与日本游戏与日本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基本一样的,很大程度超过欧洲只逊色美国,这真的是事实,别说我吹不吹。
比如我们说日本科幻游戏风格,日本科幻动画美术风格,插画等等。
这个提到你都会发现脑子里有非常深刻的概念,日本科幻领域非常成熟影响又很大。中国科幻也就是中国科幻文学还成,毕竟刘慈欣属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成就最大,也是最末期一位宗师,之前有一票作者,成就最高有王晋康,和刘慈欣同期的两位韩松和何夕,每个人都有几十部作品,总共加起来一百多部作品是有的。
这个中国科幻四大宗师下面还有刘洋,陈揪、郝景芳、张冉、江波、夏笳、七月、天瑞说符等等等,这个加起来十多位是有的,我认为在世界上还是拿得出手的,但是就是缺乏刘慈欣,包括王晋康他们那种大家气质(可能还是长篇难写)。
文学,电影,动漫和游戏?反复开门的中国科幻到底缺啥最后,中国科幻目前还是有个问题,你看从80年代开放的微弱,到90年代重新开始,再到2000年前后刘慈欣到2010年这十年的巅峰,现在都2025年了,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科幻文学30多年积累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确实没有第二个刘慈欣,就像没有第二本气吞山河的《三体》三部曲。
但中国科幻文学积累还是不错的,比较简单一个道理就是《流浪地球》原著在刘慈欣原著里并不是非常上乘的一本,但是郭帆能把它打造成商业大片四部曲,在中国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工业,中国影视产业,包括中国流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力。
中国科幻文学肯定没有网友吹的那么乐观,就像拿《三体》吊打一切外国科幻一样,但是中国科幻三十多年的积累,目前来看不说够了,但至少挖掘二十年在流行文化上面变现还是很充足的,那么中国科幻最缺的是啥?
目前来看,我个人认为就是像郭帆那样的导演团队。要知道,这个对于美国科幻影响非常深远的《星战》本质上算是裁缝,导演一抄《沙丘》,二抄当时在美国很火的黑泽明,但后面包括像《异形》属于原创(有概念画),然后《回到未来》是原创,卡梅隆《终结者》是原创。
说到底,文学肯定是流行文化的根基,但是电影,动画,电视剧和电影这种当代流行文化载体也非常重要,中国科幻目前在这一点上面真的太弱太弱了。
中国目前只有一部拿得出手的科幻剧是《三体》,游戏《黑神话悟空》才重掀中国3A游戏风潮,国产动漫,动画电影也没有,还在《哪吒》神话题材那里,连载动画倒是有《灵笼》《黑门》等不错作品。
但目前真正科幻大片真就只有两部《流浪地球》,你加《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疯狂的外星人》才五部,再加上两部非常失败的《749》《上海堡垒》都没有满10部,太低了。
我并不担心《流浪地球3》会很烂,但是中国科幻没有下一个郭帆才是最要命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