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230亿美元却惨败,印度制造为何沦为全球笑柄?
曾豪言要取代中国的印度,耗费四年、砸下230亿美元的“印度制造”计划竟以惨败收场,这谁能想到?
2025年3月,印度森林官员透露,原本计划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从15.4%提升到25%,现实却残酷地打脸,不升反降,降至14.3%,生产目标仅完成37%,承诺的激励奖金发放不到8%。
莫迪上台的时候,喊出了“makeinIndia”这个口号,还郑重地宣称要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地区,以此来重新规划经济布局。
到2020年,全球疫情大肆蔓延,供应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不过印度觉得自己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接着印度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投入了230亿美元的资金,涵盖了14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领域,成功吸引了750家企业参与进来。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好像印度制造业的繁荣春天就在眼前似的。
可实际呢?从数据来看,参与企业的生产总值仅达1519.3亿美元,完成目标的37%。230亿美元的激励资金,发放出去的只有17.3亿美元,不足承诺的8%。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还倒退了,这结果着实让人咋舌。
印度制造失败的原因,得从其战略选择说起。它没将制造业发展建立在自身能力之上,而是寄希望于大国之间的博弈,想靠着外部对手的失败来分得一杯羹,这种类似赌徒的思维,从莫迪政府2019年11月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件事就能够体现出来。
RCEP可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圈,覆盖15个国家,占全球3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对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来说,融入其中意味着有订单、供应链支持和技术交流机会。但印度却因所谓保护国内产业而退出,放弃了融入全球市场的好机会,也失去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本质上印度是想走靠美制华的捷径,可这一决策,遭到不少反对,农民上街烧轮胎,商人担心丢了东盟市场,可莫迪还是一意孤行。
2020年起,印度更为激进地与美国联手参与大国博弈。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在东亚构建军事和经济同盟;在加勒万河谷与中国发生边境冲突,部署军队,进行挑衅;封停中国应用程序,切断航线,挑起贸易战;在印度洋查扣商船,配合美国封锁航道;在南海协助他国,进行挑衅,还在台湾问题上试探。
印度满心期待通过这些外部胜利,获得制造业发展红利。可四年过去,美国的地缘政治策略,没给它带来想要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印度制造业计划彻底落空。它高估了美国,低估了对手,赌徒心态让其输得底儿掉。
战略失误为一方面情况,印度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亦不可忽视。在PLI计划予以实施之际,官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展现出来,补贴的发放显得较为缓慢,企业完成生产之后,资金迟迟未能到位,从而陷入了财务方面的困境。
基础设施更为落后,电力存在短缺情况,“停电”乃是工厂的常态;物流效率较为低下,港口拥堵已成日常之事,就如“物买港”那般货物的装卸以及运输效率远远低于东亚的对手,企业的商品难以按时交付至国际市场。
劳动力素质着实拖了后腿。在印度有50%的人口未曾完成中学教育,技术工人的比例,远远低于制造业强国所应具备的标准,如此便难以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予以有力支撑。
富士康在印度建厂,罢工频繁发生,工人因薪资以及工作条件而停工,停电这一情况又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当地劳动力的技能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富士康对于高素质员工的要求。
到2025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仍旧没有起色,苹果甚至表明部分产品并非由印度制造。
如今印度制造业困境重重。虽有官员提出报销建厂费用、简化审批流程等改进方案,但是不触及官僚体系的低效、基础设施的短板、教育和培训的缺失等根本问题,这些措施也只是空谈。
印度制造业是否还有出路呢?这得看印度在未来将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至少在现在,这场关于制造业大国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230亿美元的投入换来了深刻的反思: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建立在虚幻的期待之上,必须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