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69年兵,在部队和一个女兵聊天走得很近,不久对象到了部队
1969年,刘向林作为一名军人子弟加入了部队。到了第三年,他和通信站的一位女兵同乡经常交谈,他风趣的言语总能让她笑得合不拢嘴,还常常分享她的零食。尽管领导曾对此提出过警告,但没过多久,他的女朋友就来到了部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刘向林出生了。他的父亲在空军服役,担任飞行员。刘向林从小就和母亲住在部队家属区,他的童年几乎是在军号声中度过的。
1965年,他初中毕业,但没能考上高中。父亲希望他去当兵,但他在军营里待惯了,反而对当兵没了兴趣。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不愿走父亲的老路。父亲去上班后,他闲得无聊,就跟着一群社会上的年轻人四处游荡。
在那个充满热血的年代,年轻人们都怀揣着理想,渴望找到能让自己生命绽放的契机。他们不甘平凡,总想抓住机会,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每个人都坚信,只要努力追寻,就能找到那个能让自己一飞冲天的突破口。这种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试图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那天,这群年轻人穿着从别人那儿借来的旧军服,正玩着模拟攻占山头的游戏。其中一个人觉得无聊,随手点燃了附近农民堆放的干草堆。火势迅速扩大,周围还有好几堆干草,一旦全部燃烧,情况将十分危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顿时惊慌失措。
随后,部队迅速调派数十名官兵前往事发地点参与灭火行动。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由于处置及时,火势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整个过程中,现场指挥得当,各方配合默契,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虽然情况一度紧张,但好在没有造成重大损失。这次事件也凸显了部队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类似情况的处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事后,刘向林被父亲关在房间里狠狠训斥了一顿。要不是母亲及时劝阻,父亲的皮带早就抽在他身上了。父亲担心他跟着街上的混混学坏,于是托关系把他安排到军人服务社工作,每月发18块钱工资。
刘向林在服务社工作了三年,身边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女性同事,这让他在同龄人中感到有些抬不起头。久而久之,他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双方多次发生边境武装冲突。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对抗,史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战事结束后,苏联在与中国接壤的北部边境地区部署了上百万兵力,对中国形成军事威慑,两国关系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1969年12月,在军队招募新兵期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谣言,声称参军意味着要上战场,可能会牺牲生命。这些传言影响了部分群众,导致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伍。有些村庄甚至出现了年轻人集体逃离的现象,以避免被征召入伍。
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刘向林,内心一直怀揣着英雄梦想。他向父亲表达了参军的意愿,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经过部队军务部门和武装部的协调,那年冬天,军营大院里共有七名年轻人踏上了军旅生涯。
12月24日,一辆封闭的军用列车载着刘向林和600名新兵驶向目的地,将他们送到了北京北郊的山区。在那里,他们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
刘向林适应能力很强,刚参加新兵训练不久,就因为队列动作标准被选为训练副班长,协助老兵指导新兵。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他获得了一次连嘉奖。
完成新兵集训后,由于他身材高大、军人气质出众,被分配到师部警卫营一连担任警卫工作。部队发放的每月6元津贴,他几乎都用于个人开销,没有给父母寄过钱。
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战士正在军营这个大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逐步成熟。
在军队的严格训练和教育下,他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军人应有的思想觉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这份恩情超越了天地,深过海洋。
他每隔一两周就会买好信纸和邮票,给母亲写信,汇报自己在部队的生活。母亲回信时感慨万分,提到从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如今变得成熟稳重了。
在完成日常执勤和上级安排的工作之余,刘向林主动承担了不少琐碎事务,时常去炊事班帮忙。凭借初中文化水平,一年后他被调至连部担任文书,主要负责连队的黑板报和宣传栏工作。指导员对他的勤勉和细致非常认可,有意给他更多任务,重点培养他。
一位女军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刘向林的生活方向。
向莹是通信营的一名女兵,主要负责连队的黑板报工作。在师直举办的几次黑板报评比活动中,她和同样负责本连黑板报的刘向林相识了。交谈中,两人发现他们竟然来自同一个县,这种老乡关系让彼此的关系迅速拉近。
向莹比刘向林晚一年参军,两人经常互借黑板报制作所需的书籍,偶尔也会互相协助绘制插图,这些小事做起来并不费劲。
刘向林参军第三年,他和女兵们的关系变得亲密了。闲暇时,他们常互相串门,聊些有趣的段子,让女兵们开怀大笑。
在异性面前,很多人都会表现得特别机灵,话也特别多。这种现象很普遍,大家似乎都有这种倾向。
向莹对零食情有独钟,每次与刘向林碰面,她都会带来一些家乡特产。这些美味让刘向林也深深着迷,因此他经常品尝向莹分享的美食。
周六,他们叫上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公园放松。兴致高昂时,几个人开始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和陆游的诗词。那种年轻人的活力和读书人的豪情,让这群人很快就打成一片,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
随着刘向林与女战士频繁接触,周围人开始察觉到异常。指导员察觉后,委婉地告诫刘向林,与异性战友相处需把握尺度,注意言行。刘向林立即表示理解,他清楚部队的规章制度。
实际上,刘向林后来已经刻意减少了与向莹的接触,不再频繁去找她。但向莹对此毫不知情,依旧主动约刘向林一起玩。面对这种情况,刘向林虽然勉强应约,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和犹豫。
某日,一位年轻女子和一位中年妇女出现在军营门口,点名要找刘向林。接到通知后,刘向林急忙赶到岗哨,发现来者正是他参军前相亲认识的贺小敏及其母亲。
刘向林在服务社工作期间,一位与他父母关系密切的同事家属主动牵线搭桥,将邻居家的女儿贺小敏介绍给了他。
当时,刘向林并没有考虑参军。按照家庭安排和媒人的介绍,他顺从地跟随亲戚前往贺小敏家见面。
贺小敏一头短发,性格直爽,外貌出众,特别是她的口才远胜刘向林,能言善道。她对军人家庭的刘向林颇有好感。
不久后,女孩也去了刘向林家做客。她称呼刘向林的父母为叔叔阿姨,显得很有礼貌。不仅如此,她还主动到厨房帮刘向林的母亲准备饭菜。她的勤快和懂事让刘向林的母亲对她颇有好感。
一对循规蹈矩的年轻男女,就这样慢慢拉近了距离。
半年之后,两人便确定了婚约。刘向林参军那天,贺小敏特意到火车站为他送别。在她心里,刘向林已经是她的丈夫。当时战争阴云密布,参军意味着可能牺牲,贺小敏内心并不希望他走上这条路。
但贺小敏始终没有表态。刘向林参军期间,两人一直通过书信保持联络。自从刘向林入伍后,贺小敏经常去刘家,帮忙干些家务,陪向林的父母聊天,完全像刘家的准儿媳一样。
然而,某天贺小敏从村里战友的信中得知了关于女兵的消息,她按捺不住好奇心,决定前往部队一探究竟。陪同她一起去的还有刘向林的母亲。
刘向林的未婚妻来到军营后,表现得相当平静。她只是帮他洗衣服、整理被褥,没有出现任何情绪波动。连队里的官兵都清楚她是刘向林早已订婚的对象,自此以后,大家看他的眼神里都多了一丝意味深长的意味。
刘向林的母亲关上门,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刘向林向母亲郑重承诺,他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贺小敏的事。
随后,女孩与刘向林的母亲一同离开。与此同时,刘向林主动向部队提交了申请,表示希望在年底退役。
刘向林和女兵向莹因为是同乡,加上有很多共同话题,平时聊得来,经常一起交谈,但两人从未有过肢体接触。尽管如此,军队的纪律和上级的规定明确禁止他们进一步发展关系。
在军队中,纪律格外严格。任何小问题都可能被夸大,原本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被传得严重无比。流言蜚语的威力不容小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刘向林和同村的贺小敏虽然订了婚,但在那个年代,他们几乎没什么来往。当时他才十七八岁,对男女感情的事完全不懂。按照老家的规矩,两家人坐在一起,互相送了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刘向林在年底完成了退伍手续。根据他同乡的说法,他在退伍后的第二年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过他的新娘并非贺小敏。
刘向林的生活在这件事之后发生了转折。他原本在文书岗位上表现不错,连队已经考虑提拔他,只是还没通知他。然而,由于与女兵的交往处理不当,事情出现了变化。
刘向林的行为可能并非有意疏远伴侣,只是他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过于频繁,导致外界误以为他跨越了正常交往的界限。
“莫须有”这个说法,有时候真的能害死人!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只是匆匆一瞥,转瞬即逝;有些人则能深入交往,建立深厚情谊。但无论关系深浅,人际交往中总有一种无形的界限,它像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界限感,往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分寸与距离。
你觉得怎么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