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0年,蒙古国终于想清楚了,跨境铁路提上日程
据《南华早报》报道,蒙古国议会批准了与中国修建新跨境铁路的协定。这一消息,让一项搁置多年的重要合作项目重回大众视野,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引发诸多关注与思考。
回溯历史,中蒙关于这条跨境铁路的讨论早在2004年便已开启。自2008年起,双方更是历经17年、多达60多轮谈判。期间,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3项咨询,国家大呼拉尔提出6项建议,政府作出45项决议。如此漫长的协商过程,背后有着诸多缘由。一方面,蒙古国铁路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技术、资金及规划等层面,难以快速推动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国内对于铁路建成后的日常运营,存在诸多误解与分歧,导致项目推进举步维艰。此外,蒙古国长期奉行的“第三邻国”战略,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合作上的精力与注意力。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从经济视角深入剖析,蒙古国经济结构存在显著单一性,矿产资源出口在其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煤炭更是重中之重。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蒙古国出口煤炭8370万吨。而中国,作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190.47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外贸总额的近70%。其中,蒙古对华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超90%。中蒙跨境铁路的建成,预计将使蒙古国煤炭运输能力新增3000万吨。这不仅能极大提升其煤炭出口效率,更有望将经济增长率推高至6%以上。对于中国而言,稳定且高效的煤炭进口渠道,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工业生产意义重大。同时,这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与蒙古国的贸易伙伴关系,完善中国在泛区域的铁路网布局,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大棋盘上,蒙古国地理位置特殊,北依俄罗斯,南邻中国,东西皆与中国接壤。这一独特区位,决定其资源出口严重依赖中俄两国。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特朗普任期内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秩序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对多国加征关税,使得国际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蒙古国若继续过度依赖所谓“第三邻国”,试图向美西方出口矿产资源,面临的阻碍重重。相反,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成为其稳定经济、降低外部风险的必然选择。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虽与蒙古国达成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但在实际行动上,却进展缓慢。去年8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蒙古,表态加强多领域合作。然而,除了10月初的一次能源对话,后续便再无实质性动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蒙古国在跨境铁路建设上,稳步推进,逐步取得关键突破。
当然,尽管蒙古国议会已批准该项目,后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建设阶段,资金的筹集、技术难题的攻克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协调管理,都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成后的运营阶段,如何制定合理的运营规则、保障铁路高效运行,以及应对可能来自蒙古国国内利益集团或外部势力的干扰,都是需要谨慎考量的问题。
蒙古国(资料图)
中蒙跨境铁路项目,承载着两国在经济、政治、地缘战略等多方面的期望。它不仅将为蒙古国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中国能源安全与区域发展,更将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为区域合作树立典范。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相信其带来的积极效应,将在未来数年持续显现,为两国乃至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