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光:运动中交战,曾国荃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1861年9月,安庆被曾国荃攻克,陈玉成退守庐州。次年11月,曾国荃于雨花台成功抵御李秀成军团进攻,稳固了阵地。
安庆、雨花台两役使曾国荃声名大噪,获称湘军战神。他击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对此深感自豪。
太平天国阵营中,遵王赖文光能击败曾国荃。赖文光通过实战展现曾国荃军事能力不足,在运动战中,曾国荃败于赖文光之手。
1864年12月,赖文光黑石渡突围后赴淮北,与张宗禹、任化邦联手,二人先前遭僧格林沁重创。他重组太平军与捻军,扩充骑兵至3万。
赖文光整合后,太平军与捻军步入鼎盛。邓州、鲁山、高楼寨三战皆捷,尽歼北八旗精锐,满蒙名将僧格林沁战死,清军遂倚重湘军、淮军。
曾国藩领军,其弟国荃任湖北巡抚,共抗太平军与捻军。赖文光战术灵活,于开封破曾氏河防,湘军受挫。
1866年,中牟兵力分散,张宗禹、邱远才领西路军,赖文光、任化邦带东路军。东路军意在四川建根据地,湖北为其必争之路。
湖北巡抚曾国荃统管湖北各兵马,含追击入鄂的淮军。他能否再创安庆、雨花台之战的辉煌?然而,赖文光已设法愚弄了曾国荃。
东路军入鄂,曾国荃急调兵围剿。赖文光、任化邦于鄂西北迂回作战,避战求机,牵引淮湘两军,伺机而动。
曾国荃命郭松林、彭毓橘、张树珊分头行动,协同围攻并歼灭东路军。郭松林原为淮军第二号大将,曾任曾国荃部将,安庆战后转投淮军麾下。
彭毓橘,吉字营三号勇将。天京战后,吉字营解散,唯彭毓橘因是曾国荃表弟而留。他召集吉字营旧部,组建新军,人数达四千,此即新湘军之始。
张树珊乃张树声之弟,同为淮军四号大将。李鸿章招募淮军、组建东征军团,得益于张树声与张树珊兄弟助力,若无二人,淮军难以成立。
淮军、湘军分路进击,赖文光、任化邦利用骑兵灵活游击,与清军周旋。清军步兵为主,迅速分散,赖文光趁机发现攻击机会。
赖文光于杨家店设伏,围困郭松林并歼灭淮军四千精兵。夜战时,郭松林遭擒,因小兵不识且夜色昏暗,终被弃于道旁。
郭松林战败后,彭毓橘方至战场,而赖文光已离杨家店,湘军无所斩获。随后,张树珊渡河追击,直逼太平军与捻军。
赖文光正面应敌,任化邦率骑兵迂回侧击淮军。张树珊陷入包围,阵亡并致部下一千余人伤亡。同时,随张追击的数十名淮军高级武官亦全部被杀。
郭松林、张树珊相继败退,激怒曾国荃。他决定增兵,与赖文光对抗。曾国荃与李鸿章商议,决定派遣湘军、淮军最精锐的刘铭传、鲍超部队参战。
淮军骑兵逾12000人,其中刘铭传部8000人为其主力。湘军野战王牌鲍超“霆军”达16000余人,由胡林翼精心训练而成。
尹隆河之战中,刘铭传三路大军皆遭重创,左路全军覆灭,他身陷敌围。心灰意冷之下,刘铭传身着官服,坐地待擒,斗志全无。
关键时刻,鲍超发起攻势,赖文光与任化邦因轻敌未整队即应战。清军实施内外夹击,太平军与捻军毫不退缩,迅速派遣骑兵直冲鲍超军队。
霆军凭火力优势,以劈山炮猛轰,散弹如雨。太平军与捻军虽伤亡惨重,仍奋勇冲至霆军阵地,展开肉搏,最终突破重围。
此役,太平军与捻军伤亡八千余人,淮军与湘军五千人丧生,鲍超部二十五将阵亡。刘铭传因鲍超迟到不满,李鸿章护短,刘上奏慈禧请惩霆军。
曾国荃欲挺鲍超,但朝廷偏袒淮军,湘军又屡战屡败,他无从争辩。为挽回湘军颜面并获朝廷重视,曾国荃将期望寄予彭毓橘。
太平军、捻军虽损失严重,但赖文光、任化邦指挥得当,成功逆袭。彭毓橘本以为尹隆河之战后,两军已无力再战,自己可乘胜追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彭毓橘持续追击,赖文光与任化邦则在豫鄂边境与湘军周旋。随后,二人率军转至蕲水,于山泽地带布置伏兵。
大雾天,彭毓橘独自深入探敌情,遭赖文光合围。激战中,他陷入泥潭被太平军刺杀,同行数十将领亦全部遇难,无一幸免。
彭毓橘败后,新湘军人心惶惶,四散而逃。赖文光与任化邦趁机猛攻,湘军阵脚大乱,或被歼灭,或逃离,再难集结成军。
杨家店、京山、尹隆河、蕲水四战,湖北清军损失惨重,实职提督、总兵阵亡达15人。曾国荃深感羞愧,无以自处。
曾国荃任湖北巡抚时,表现欠佳。淮军、湘军精锐在湖北战败,慈禧屡斥曾国藩与曾国荃,令其速寻对策,解决困境。
曾国荃未能制服赖文光,反被太平军、捻军余部牵制,安庆、雨花台之战的辉煌不再。朝廷屡加责难,曾国荃羞愧难当,最终选择辞官归乡。
1867年,曾国荃离任湖北巡抚归乡养老,直至1874年获朝廷召见。这七年间,他敛去锋芒,低调生活,因昔日战败而失去往日霸气。
安庆、雨花台之战,曾国荃势如破竹,胜陈玉成、李秀成。然面对陈玉成部将赖文光、任化邦及太平军、捻军余部,却为何难以取胜?
八旗名将多隆阿指出,曾国荃宜行消耗与堡垒战术,倚仗资源取胜。他应固守营寨,避免机动战,以呆板战术死磕到底。
曾国荃于安庆、天京之战获胜,非因个人军事才能,实则得益于其兄曾国藩身为两江总督,掌控四省军政,全力支持,倾尽资源相助。
结硬寨,打呆仗即强化围点打援与持久战。曾国荃专司围城,后勤补给、兵力饷银、反击援军及开辟新战场等事务,均由他人负责处理。
简而言之,安庆、雨花台之战中,曾国荃如主角般顺利。但面对赖文光、任化邦时,即便敌军不多,他也难以取胜,因战斗角色已转换。
对付赖文光、任化邦时,曾国荃如导演般关键,对其综合能力要求甚高。运动战需协调多方,远非单纯作战,且他本不擅长此类战术。
赖文光以实际行动彰显,曾国荃仅为将领,非统帅之才。就军事能力而言,不倚仗外力,曾国荃不及赖文光,更无法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相提并论。
安庆、雨花台之战中,陈玉成、李秀成视曾国荃为主要对手,而曾国荃仅为他们众多敌手之一。二人面临众多敌军,需频繁转战,挑战艰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