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中国比较缺乏的文科专业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1周前 (04-14) 阅读数 191 #教育

中国文科教育“重传统轻创新,重理论轻交叉,重显性价值轻隐性能力”,在新文科发展上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如果你是教育政策研究者、招生人员或想报考冷门而未来前景广阔的专业,这些方向都值得深入思考!

中国在文科教育领域虽然高校众多、专业设置丰富,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失衡,某些专业方向明显缺乏、冷门或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在中国相对比较缺乏或发展不充分的文科专业举例:

1.区域研究(Area Studies)

缺乏表现:中国高校普遍偏向欧美、东亚地区研究,而对非洲、中亚、拉美、东南欧等地的研究学科设置少、研究深度不够。

举例:

“非洲研究”“拉美政治经济研究”“中亚地缘战略研究”在中国高校中很少设为独立专业或二级学科。

北京大学有“区域与国家研究”先行探索,但整体还在起步阶段。

2.应用语言学与低资源语言专业

缺乏表现:英语、日语、法语等热门语种广泛开设,但对于“冷门但战略意义强”的语言,如斯瓦希里语、乌尔都语、土耳其语、印地语、马来语等设置不足。

举例:

中国能系统培养南亚语言(如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人才的院校非常稀少,严重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支撑。

3.法律社会学 / 法律人类学

缺乏表现:中国法学教育重实务和条文理解,社会法理、法律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等交叉研究非常薄弱。

举例:

在美国、欧洲很多大学都有“法律社会学”专业或研究中心,而中国大多数法学院未能涉足,或者视为“选修边角料”。

4.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

缺乏表现:虽然中文系众多,但偏重文学史、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真正鼓励学生写小说、剧本、诗歌的创意写作体系尚不成熟。

举例:

美国如爱荷华大学有全球知名的“创意写作MFA”,而中国高校普遍缺乏类似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5.数码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缺乏表现:在人文研究与技术融合方面,中国学界刚刚起步。缺乏将历史学、文学、考古与大数据、AI、可视化等结合的系统课程和学科体系。

举例:

斯坦福、UCL等高校设有完整“数字人文学”专业,中国仅部分高校如复旦、北大进行探索,多数仍在试验阶段。

6.博物馆学 / 公共史学

缺乏表现:博物馆、纪念馆蓬勃发展,但专业人才(策展、文物修复、观众教育)培养严重不足,公共史学也没有真正系统化。

举例:

西方高校强调“公共历史”——如口述历史、历史展演等,而中国更多停留在“研究型史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真相、道德、科学在流量面前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