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很讨厌自己的婆婆,就看一看庄子的三棵树
一个女人,带着满怀的期待,走进一个新的家庭。
本以为,婆婆也是妈,可以视如己出,可以帮助自己很多。
但很多婆婆,添乱是一套一套的,帮忙是做不到的。
婆媳关系,不知不觉就恶化了,儿媳开始讨厌婆婆,就变得理所当然。
只要没有离婚,这儿媳还是要面对婆婆,这就给人出难题了,总要找一找退路,让自己好受一些。
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启发人,他写的三棵树,就可以让我们多角度思考,避免待人的偏见。
如果你对婆婆很讨厌了,看看三棵树,心情肯定会好受多了。
01
社树:没用的老人,寿命也长,还要人供奉,烦不胜烦。
有一棵树,长得歪歪扭扭,木匠不喜欢,伐木工都绕道而行。
树慢慢长大,年龄很长,被大家当成了社树,用香烛供奉起来。
《庄子》中写道:“此果不材质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骂人的话:“烂人不朽。”
就是说,一些能吃能喝,但是不能干活的老人,活得时间太长了,导致子孙不得不耗费多年时间,给老人端茶送水。
一个年迈的婆婆,完全靠别人喂养,这不令人烦躁吗?
虽然说,儿媳没有直接义务,反哺婆婆。但从家庭实际情况看,儿媳却常常做这样的事情。
儿媳和儿子是夫妻,男主外,女主内。为了增加小家庭的收入,儿媳就沦为了孝顺的主角。
儿媳看到婆婆消耗自己的小家庭的柴米油盐,却没有任何回报,一两天没问题,一两年就问题大了。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没病,还要一直尽孝,这就更难了吧。
尤其是一些没有退休金的婆婆,吃喝拉撒睡都靠儿媳,还说儿媳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有的婆婆,吃着儿媳送来的饭菜,还底气十足地说:“这是我儿子赚来的,儿子给的。关你什么事情。”这不令人气愤吗?
儿媳和婆婆变成了供养关系,谁的脸色都不会好看。但又不得不看,打心眼里就开始讨厌。
很多家庭,儿媳给婆婆送饭,就是扔到婆婆身边,一句话都懒得说。
02
残树:被榨干的老人,兄弟姐妹都不管,凭什么“我”来管?
有一棵树,大概是一百岁了吧。
有人把树砍倒,然后锯断,把能够用的一部分,拿走了。不能够用的一部分,就抛在地上,不管了。
庄子说:“人其失性均也。”
原来人的本性都一样,和他人的关系,就是利益驱使。没有利益的东西,注定要被抛弃。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有。
婆婆身体好,能够带娃,还有一定的存款。这时候,几个儿女争着让她来家住。
儿女都知道,婆婆此时就是一个好帮手,还不要保姆费,甚至倒贴钱。
一旦婆婆的利用价值消失了,人很老了,走不动了。儿女就开始琢磨,把婆婆赶到老家去,还说“大家都要管一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如果婆婆在大儿子家住了多年,大儿子把好处都得了。接下来,就要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一起来养老。这麻烦就大了。
二儿子、三儿子的媳妇不答应:“凭什么好处给了大儿子,害处大家一起来承担?”
当然,也可能是婆婆很偏心,对那些没用的儿女,反复贴补。有用的儿子儿媳,就心怀不满,因此也不想给婆婆养老。
人性,都是类似的,都“趋利避害”。亲情,也逃不过人性,不是至纯的。
03
榆树:低矮的老人,格局太小,限制了子孙的发展,不如抛弃。
一只大鹏,在天空飞翔,直冲九万里高。
一只蝉和灰雀,在榆树上,嘲讽大鹏:“我们飞到榆树上,就好了,停下来休息。你飞那么高干嘛?”
庄子说:“此大小之辩也。”
榆树以为自己很高了,却不知道大棚所在的天空,更高。
榆树是婆婆,可能是一辈子在农村待着,种地为生,只是读了初中。每天打开门,就看到一座山,一条溪流,格局也很小,不知道山外有山。
大鹏就是儿媳,可能是某企业的管理人员,上过本科,见过大城市。
儿媳新高处看婆婆,怎么看都不顺眼。
俗话说:“父母的格局,儿女的结局。”
婆婆用自己的格局,思考子女的人生,因此说出来话,做出的事情,层次很低。
比方说,婆婆带娃,用一些碎布做尿片;喜欢熬粥给娃吃。婆婆不知道,现在的人,用尿不湿,奶粉米粉等。
婆婆看到儿子要创业投资,马上就质疑:“要是不成功,这负债几十万,日子过不下了啊。”
格局小的婆婆,似乎成为了儿女家的一道障碍,总是唱衰。
几个不同层次的人,在一屋居住,这高层次的人,瞧不起低层次的人,很正常。万一这低层次的人,总是阻碍大家,那只能抛弃,大家都单飞好了。
04
现实生活中,不仅婆婆老了,会被讨厌,公公也是如此。
造成公公婆婆被讨厌的局面,需要两代人都反思,积极改变。
作为公公婆婆,力所能及地帮助儿女,一碗水端平。同时,给自己留退路。比方说,能退休,有自己的房子,一定的存款。减轻儿女孝顺的压力。
作为儿媳,想一想,公公婆婆是丈夫的父母,把他们管好了,丈夫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赚钱,家庭也会富起来。夫妻齐心,其利断金。
一家人好好沟通,未雨绸缪,养老也没有那么难,脸色也不至于太难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