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36亿元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来了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 14小时前 阅读数 4 #汽车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合肥融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征求意见稿公示),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环评公示阶段,为新能源产业的闭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该项目位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花山工业园和平大道与花山路交叉口东南角,总投资高达36.2097亿元。项目规划新建电池包拆解车间、电芯拆解车间、浸出预处理车间、磷酸铁车间、碳酸锂车间、石墨再生车间及配套的生产装置,同时还将新建仓库、办公、宿舍等公辅设施。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将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能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8.4万吨电池级磷酸铁、1.8万吨电池级碳酸锂、2.5万吨磷酸铁锂、3万吨石墨以及1.5GWh梯次利用电池包等主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将产出0.74万吨铜、3.8万吨铝等副产品。这一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不仅将有效缓解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压力,更将推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发展的关键参与者,合肥融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捷循环”)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依托母公司融捷投资控股集团的资源优势,在巢湖经济开发区构建起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企业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领域,形成了涵盖电池检测、智能拆解、材料再生到资源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技术创新方面,融捷循环自主研发的梯次利用技术可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性能评估与重组,使其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二次利用。同时,企业还通过物理分选与化学提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镍、钴、锰、锂等关键金属材料的高效回收,其中锂综合回收率突破90%,镍钴回收率达95%以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融捷集团新能源板块的重要布局,融捷循环与集团旗下合肥融捷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同。前者专注于电池回收端,后者则深耕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双方通过“材料-电池-回收-再生材料”的闭环模式,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目前,融捷集团新能源产业已形成覆盖锂资源开发、锂电池材料生产、动力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全球员工逾35万人,产业触角延伸至亚洲、欧洲、北美等区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退役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安徽省正以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政策引领为核心驱动力,加速构建覆盖全省的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而融捷循环项目的落地实施,无疑将为这一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安徽省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已呈现“多地开花、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截至2025年,全省已建成综合利用产能超45万吨,在建项目产能持续释放。合肥市作为产业核心区,更是依托庐江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巢湖经济开发区等载体,聚集了融捷循环、国轩高科、巡鹰动力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发展,不仅将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更将促进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为了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政府还出台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创建一批省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安徽省已培育国家规范企业11户,数量位居全国第四、长三角第一。同时,全省6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4户报废汽车拆解企业、3户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已纳入国家溯源管理平台,确保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

综上所述,合肥融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的环评公示,不仅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更将为新能源产业的闭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安徽省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

第一动力电池回收

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