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更棘手的领域!西方一旦断供,我国多项产业会遭受重击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随着现在特朗普对我国的关税,我们的焦点都在关税上,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隐形的战场上,我国科技方面也在逐渐进入困局。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进口科研仪器的支出高达3380亿元,其中大多数为质谱仪、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核心高端设备,国产占比却不足5%。
为什么这个关系到国家科技基础的关键领域,会长期被忽视?又是什么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迟迟无法追赶?
被忽视的战略高地
2018年,一所重点高校花了近千万元从国外采购了一台高端核磁共振仪,设备启用之初,性能稳定,各项实验数据精准可靠,是该实验室用于复杂分子结构解析的核心工具。
但就在三年后,仪器关键部件出现故障,维修申请递交后,原厂却迟迟不予回应,最终给出的答复是:必须由原厂工程师携带原装配件飞来维修,且不接受任何第三方技术介入。
这一等就是将近三个月,期间,原计划开展的三项实验被迫延期,已采集的样本也因保存条件有限失效,整个课题小组所做的前期准备几乎归零。
而当维修费用明细到达时,工程费、航程费、零部件费用加起来高达数十万元,占到了当初购置成本的近一半。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国内众多实验室中,十万元以上的科研设备几乎被欧美日品牌垄断,从质谱仪到冷冻电镜,从X射线衍射仪到流式细胞仪,真正能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凤毛麟角。
数据显示,国产核磁共振仪的市场占比不足1%,冷冻电镜核心技术至今仍掌握在全球寥寥几家公司手中。
科研仪器长期以来之所以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藏在幕后”,不像芯片那样直接嵌入手机、汽车、卫星等终端产品,科研仪器更多作为科研基础设施存在于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之中。
但正是这些设备,支撑起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数据生成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冷冻电镜的突破,使得生物分子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被观察成为可能,这项技术曾直接推动新冠疫苗的研发。
而电子显微镜的诞生,则被认为是人类迈向微观世界认知的关键一步,可以说,每一项科技突破的背后,都少不了科研仪器的参与。
然而面对高昂的采购成本与维修门槛,不少国内科研机构往往只能“忍气吞声”,在采购时,优先选择国外设备是常态。
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更成熟,另一方面也出于国际认可度的考量,许多国际顶尖期刊对实验数据的采集设备设有“隐性门槛”。
非主流设备采集的数据在审稿阶段可能面临更严苛的质疑,这让国内科研人员在选择设备时更趋于保守。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国产仪器不仅少,而且在“用”这个环节中几乎没机会参与。
一旦设备采购定型,后续的实验操作、人员培训、配件维护全都围绕该品牌体系进行,新品牌想要插足就变得极其困难。
国产仪器无法进入一线科研环境,自然也就缺乏实际应用反馈,进而影响技术打磨和产品迭代。
这一切导致了科研仪器领域形成了一个高度稳定的“外部依赖型市场”:采购依赖进口、使用依赖进口、维护依赖进口,连科研标准也受制于人。
但科研仪器作为科学探索的“眼睛”,一旦长期被“借用”,将极大限制自主科研的自由空间,设备掌握在别人手中,技术更新、数据传输、甚至使用范围都可能受到限制。
更严重的是,一旦国际局势变化,这些设备能否继续供应,将成为悬在科研体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么在这样的外部技术垄断和内部发展失衡之下,中国科研仪器 产业是否还有机会实现突围?
技术绞杀下的生存困境
科研仪器领域并非只是设备买卖那么简单,真正的问题,不在“有没有买到”,而在“有没有掌握”。
在高端科研仪器这一领域,中国不仅长期依赖进口,更面临着一套系统性的技术绞杀机制。
这种机制并不总是以明确的禁令或封锁出现,而是通过售后限制、核心技术保密、零部件不外售等方式,悄无声息地限制住了自主发展的可能。
比如北京某所高校,曾花费近五百万元引进一台瑞士品牌的高精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三年后,传感器组件损坏,影响了实验数据的稳定性。
原本只是一个小问题,却因为设备必须由厂商派人维修、不得由第三方介入,拖延了两个月才得以恢复。
维修费用高达原价的60%,而且合同中还附加了一条“不准用于军事或国防相关研究”的使用限制条款。
这类不对等条款在高端科研仪器市场中并不罕见,国外厂商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体系,往往通过绑定软件系统、设定授权权限、限制使用场景等方式,将设备锁死在自己的服务体系中。
用户即便拥有设备的“硬件”,却无法掌握其“灵魂”,即核心算法、元件参数与系统更新权限,这种技术控制手段,比简单的产品禁运更为隐蔽,也更难破解。
再看核心部件,像质谱仪所需的高纯度合金材料,光谱分析系统中的激光源模块、超高精密的光学器件,这些零部件对工艺的精度要求极高。
目前国内的材料纯度、机械加工精度与光学抛光水平,与欧美顶尖厂商仍存在明显差距,在反射镜面光洁度方面,国内能做到的表面粗糙度,仍比国外差一个数量级。
不仅如此,科研仪器的研发周期极长,一个成熟的科研设备,从设计立项到投入市场,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年以上。
过程中每一个小组件都需大量试验验证,这对技术积累和工程师团队的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
而现实是,国内仪器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人才储备有限,缺乏经年累月的技术沉淀,企业本身还要面对盈利压力与资金流转的困境,难以专注“慢工出细活”的研发。
这种局面下,资本自然也不愿意“砸钱”,科研仪器不是风口行业,短期看不到高额回报,很多投资机构更青睐于房地产、医疗服务、人工智能等回报快、收益高的领域。
对科研仪器这种周期长、技术密集、市场相对小众的领域,他们很少给予足够关注,这也导致科研仪器企业在发展早期难以融资壮大,市场化机制难以驱动技术突破。
更难的是,用户市场对国产品牌也缺乏信心,在国际学术圈,部分高影响力期刊对于实验数据的获取设备有“默认标准”。
如果使用的是不知名品牌,哪怕数据准确,也可能被审稿人质疑其可信度,这类“品牌歧视”,让不少研究人员在设备采购时直接排除了国产产品。
国产设备难进实验室,也就很难获得真实的使用反馈,更别说在高频测试中发现问题、升级优化。
不过局势也并非全无转机,像聚光科技、谱育科技等本土企业,正在某些关键细分领域中完成技术突破。
例如国产质谱仪在检测灵敏度方面已达到国际中等水平,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医疗系统和海关检测市场,虽然目前还无法与全球头部企业正面竞争,但至少已经具备了“可替代性”的雏形。
科研仪器的“断供风险”
科研仪器不像一般工业品,不是换一家供应商就能解决问题,它通常涉及高度复杂的系统集成:不仅仅是硬件精度高、配套软件复杂。
更重要的是设备使用过程需要持续更新、维护、技术支持,一旦断供,不只是仪器无法采购,连带的维护、升级、配件供应也会一并中断。
这种断供风险在现实中早有先例,某医学院曾引进一台国外品牌的冷冻电镜,用于细胞结构观测。
设备一旦停止运行,不但实验中断,相关研究项目也会被迫延迟,甚至影响毕业生的科研成果评定。
由于这类仪器价格高昂、维修周期长、操作复杂,无法简单更换同类设备,更重要的是,核心部件仅由原厂掌握,国产替代产品尚未成熟,科研人员只能被迫“等待”。
目前,国内市场所依赖的关键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流式细胞仪、冷冻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
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欧日三大技术集团手中,尤其是高端生命科学设备,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而这些企业一旦停止供货,将影响我国近70%的科研单位和超过80%的高端医疗机构运作。
更严峻的问题是:断供不会提前通知,一旦发生技术制裁,或是被列入“敏感清单”,相关设备可能立即停止发货,甚至售后服务也将终止。
这对正在使用这些设备的科研团队来说,无异于被“掐断了呼吸”。
科研工作链条极长,从样本前处理,到数据分析,再到最终建模,每一步都离不开不同类型的仪器配合完成。
在疫情防控期间,疾控中心大量依赖高通量检测仪、荧光定量PCR仪等设备完成病毒检测和筛查。
若当时核心设备因被制裁而断供,疫情控制进度将大大受限,这种“技术孤岛效应”一旦出现,将不仅是科研进度的放缓,更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公共危机,甚至国家安全隐患。
但好消息是,国家已逐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科技部设立了“科学仪器研发”重点专项,鼓励企业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
广东、上海等地建立地方实验室,尝试走“政产学研”融合的路线,近年来,国产3.0T核磁共振仪开始进入医疗机构,实现部分替代,并将检查费用从原来的数千元降至千元左右。
不过科研仪器的国产化并不是单靠几个企业就能实现的目标,它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标准建立、测试平台、验证机制以及人才培养。
结语
科研仪器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它是一国科研实力与技术独立的象征,比芯片更隐蔽、却更核心,这个被忽视的“战场”亟需全民关注与国家重视。
打破垄断、摆脱依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是一场持久战,而希望,正在那些默默坚持科研、从无到有“磨工具”的科研人手中悄然诞生。
参考文章
财联社2025年1月16日《突发!美国拟加强两类高端科学仪器出口管制 国内市场仍以进口为主》
华经情报网2021年10月27日《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现状,高端产品进口依赖严重,政策助力国产替代》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