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装了,前高官建议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放弃“战略模糊”

现代青年钰钰 2天前 阅读数 16 #国际

从尼克松访华、卡特政府与中国建交,到后来的《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一直走的是“模糊路线”:嘴上说自己支持“一个中国”,手脚却没闲着,军售不断、访问频繁、对话升温。

(美国在台海问题上走“战略模糊”路线)这种策略在冷战结束后达到了巅峰。美国一方面利用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获取巨大利益,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地区牵制中国发展。所谓“不统不独”,看似维稳,实则维权,维的是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十年来,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西太平洋的军事天平已经发生倾斜。美国人清楚,再模糊下去只会越来越被动。

(解放军抢滩登陆演习)2024年,美国国会智库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军若与解放军在台海爆发冲突,“胜算不确定,伤亡代价极高”。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突破370艘,远超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部署规模。尤其是航母、055型万吨大驱、东风-17等先进装备频频亮相演训,让美方不得不重新评估所谓“军事威慑”的实际效果。就在去年年末,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海周边组织了多次大规模联合演训。央视公开画面显示,歼-20隐形战机、歼-10C多架编队、海军舰艇与火箭军协同打击,模拟“岛链突破”和“对海打击”。这是具备实战能力的战略威慑。美国前国防官员迈克尔·希弗近日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解放军的常态化巡航,已重塑整个第一岛链的安全格局。美国以往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战略模糊”政策已然失效,他进一步建议华盛顿应放弃模糊政策,直接向北京释放“强硬信号”。

(前美国国防部东亚事务副助理部长迈克尔·希弗)但所谓“强硬”并不等于“明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场区域冲突将牵动全球产业链,尤其是芯片。台湾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坐拥全球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半导体制造能力。以台积电为例,其在全球高端芯片制造市场中占据超过50%的份额,7纳米以下工艺更是难以替代的技术壁垒。美国对中国大陆在科技领域的快速跃迁早已感到焦虑。从实体清单到出口管制,从围堵华为到限制ASML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一切都在说明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正失去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被美方视为“不能失去的支点”。这也是为何美国一边在本土推动芯片法案,建设自己的晶圆厂,另一边却继续强化与台的产业绑定。但芯片终究不是安全的护身符。在地缘政治的洪流中,任何依赖都可能变成枷锁。

(台积电)2022年,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大陆强烈反制。解放军随即启动围岛演训,导弹飞越“岛上空”,多个方向同步锁定要点。这次行动,被许多国际军事评论员认为是台海局势“由冷转热”的转折点。之后,美政界高层访台成常态,美军舰机穿越台湾海峡的行动频率也显著提升。2023年全年,美国军舰穿越台海次数达到12次,创历史最高。而大陆方面也不再仅限于声明抗议。国务院、国防部、外交部多次表态,强调“统一是历史任务”。2024年和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出现“和平统一”字眼,引发外界高度关注。这并非意味着战争不可避免,而是表达了历史问题不能无限搁置,如果对方不断挑衅,必将面对后果的态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现代青年钰钰

现代青年钰钰

挥笔扫千军,传递正能量,解析全球热点军情,讲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