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21年培训师的真心话:六个角度带你看透这个职业
今年是我踏入培训师行业的第21个年头。这21年里,我见证过太多同行从默默无名走向行业巅峰,也目睹无数人中途退场。说实话,这行远没有外人想得那么光鲜,也不像同行吹嘘的那么轻松。如果你正打算入行,或者已经在这条路上迷茫,不妨从这六个角度,听听一个“老炮儿”的真心话。
一、如何看待培训师这个职业?
在大众认知里,培训师是个自带光环的职业。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把知识传递给成百上千的人,还能收获掌声与高薪,简直是理想工作的代名词。这种认知并非毫无根据——培训师确实肩负着“传道授业”的使命,优秀的课程能真正改变学员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也正因如此,每年都有大量职场人想跨界转型,从企业高管到一线员工,都想把自己的经验“变现”。
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这行最大的门槛,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带过的培训师里,有位做了十年销售管理的总监,转型后拿着老一套“狼性团队”的课程去讲,结果被95后学员当面质疑“这套方法根本不适合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有多快?AI都能生成课程大纲了,你还在用五年前的案例,怎么可能打动学员?
再说收入,这行的贫富差距大得惊人。头部讲师年入百万甚至千万,但更多人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能长期坚持下来的,收入不会太差,毕竟市场很现实,没真本事早被淘汰了。但中途退场的人,原因五花八门:有人受不了工作的不确定性——这个月还在全国飞,下个月可能颗粒无收;有人适应不了“零底薪”模式,习惯了旱涝保收的工资,突然要靠课酬吃饭,心里没底;还有人发现,这行的人际关系太“短暂”——给企业讲完课,和学员、主办方的联系也就断了,不像职场能积累长期人脉。
所以,千万别把培训师神话。这就是个普通职业,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期;能带来成就感,也会让人焦虑。想入行?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它的不完美?
二、如何看待自己前期收入过少?
转型培训师最痛苦的,莫过于收入的断崖式下跌。有个做企业高管的学员,月薪五万,转行后半年接不到课;好不容易有课了,发现一天的讲课费还不如以前半天的工资。这种落差,让不少人直接打了退堂鼓。但说实话,这太正常了——做培训师,本质上就是创业。你以前在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很大程度是平台在托底。公司给你客户、资源、品牌背书,现在单干了,这些都得自己从零搭建。课程要一门一门打磨,口碑要一个学员一个学员积累,人脉要一场活动一场活动拓展。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急着往上垒砖,迟早得塌。
我总结了新手期的三大“死亡陷阱”:
1、急于求成:刚打磨出一门课,就想卖高价,结果无人问津。正确做法是先低价甚至免费试讲,收集反馈优化课程。
2、心态失衡:看到同行接大单就焦虑,怀疑自己选错了路。记住,这行的积累期至少要1-2年,别用短跑的心态跑马拉松。
3、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开发课程,却不研究企业和学员真正需要什么。我见过有人花半年打磨“国学管理课”,结果根本没人买单。
给新手的建议:入行前先存够一年的生活费,别让经济压力打乱节奏;多参加行业活动,主动链接资源;把每一次讲课都当成练兵的机会,哪怕不赚钱。熬过这段“黑暗期”,你会发现路越走越宽。
三、如何看待培训无用论?
做培训师最扎心的,就是听到“培训没用”的评价。客户皱着眉头说“听完课员工没啥改变”,同行冷嘲热讽“这行就是割韭菜”,心里难免不是滋味。但冷静想想,这话还真不能一竿子打死——培训有没有用,关键看“配方”对不对。
我接过一个制造企业的订单,他们想提升生产效率,结果安排的课程全是“员工心态建设”。课讲得再精彩,员工连操作流程都不熟悉,心态再好也没用。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后跟进,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就像看病,不诊断就开药,能治好才怪?
但说“培训无用”的人,也犯了个致命错误——把培训当成了特效药。想靠一场课彻底改变员工?除非你会“洗脑术”。真正有用的培训,是像健身一样的长期过程。我有个学员,听完课当时没反应,半年后突然升职,跑来感谢说“老师讲的时间管理方法救了我”。所以别被短期反馈带偏,哪怕一场课只能影响10%的人,也是值得坚持的事。
四、如何看待培训万能论?
和“培训无用论”同样极端的,是“培训万能论”。有些企业把培训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业绩下滑了,培训!员工离职率高,培训!团队没凝聚力,还是培训!结果钱花了不少,问题一个没解决。
有个餐饮连锁企业找到我,说员工服务态度差,想做培训。深入一聊才发现,他们底薪只有2000块,全靠提成,员工哪有动力服务?这种情况下,再怎么讲“客户至上”都是空谈。培训能解决的,永远是“能力问题”和“意愿问题”,但解决不了系统性问题。就像给自行车装火箭发动机,再猛也飞不起来。
作为培训师,更要警惕这种“万能论”的陷阱。我见过不少同行,为了签单盲目承诺效果,最后砸了自己招牌。记住,培训是“锦上添花”,不是“起死回生”。遇到客户提不合理需求,宁愿不接单,也别砸了口碑。
五、如何面对自己的籍籍无名?
我们在之前的岗位上,可能早已经成为行业小有名气的职场大咖。但转型成为培训师以后,却仿佛从云端跌回地面——就像博士生突然成了幼儿园小班的新生。以前在职场,你是众人簇拥的焦点;现在转行做培训师,却发现自己要从头开始积累口碑、搭建人脉。
这时候,巨大的心理落差往往会让人焦虑。我见过太多转型者,白天强撑着打磨课程,晚上却在朋友圈感慨“怀才不遇”。但要知道,你过往在职场的成就,也是经过多年沉淀才获得的。为什么到了培训师这个新赛道,就不能接受从零开始的过程呢?
作为新人,切忌急躁。别总想着马上复制过去的辉煌,而是沉下心打磨课程、积累经验。我带过的一位银行高管转型者,前三个月免费给企业试讲,收集了近百条反馈,反复优化课程后才开始收费。现在他的金融课程在行业内供不应求。记住,每个培训师都经历过这段无人问津的时期,关键是调整好心态,把它当作必经的成长阶段。
六、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过火?
与籍籍无名相对的,是事业突然迎来高光时刻。有时候,有人刚踏入培训师行业,就因为一次机遇、一个平台的助推,迅速走红,课酬翻倍、邀约不断。这自然是好事,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清醒。
千万不要把事业的红火完全归功于个人能力。这背后可能是平台的助力,也可能是运气使然。我见过太多“一夜成名”的讲师,因过度自负停止学习,不到两年就被市场遗忘。就像前阵子有个网红讲师,靠短视频爆火后四处接课,结果课程质量直线下降,最后被客户集体投诉。
越是事业顺遂,越要保持危机感。我的建议是:
1、持续学习:每月至少花20小时研究新趋势,别让知识储备跟不上市场变化。
2、打磨课程:别吃老本,每讲一次课就迭代一次内容。我见过有讲师同一门课讲了五年,课件却更新了37版。
3、维护口碑:别把学员当“韭菜”,也别把同行当“对手”。圈子就这么大,口碑比一时的收入更重要。
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职场风水轮流转,今天不起眼的同行或学员,明天可能就是帮你渡过难关的贵人。给事业过火时的自己泼一盆冷水,才能走得更长远。
二十一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培训师,就像跑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起跑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有人适合做自由讲师,有人适合深耕企业内训;有人擅长理论体系,有人擅长实战技巧。别盲目跟风,多问问自己:
※我能接受收入的不稳定性吗?
※我愿意持续学习新知识吗?
※我享受分享的过程吗?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大胆往前走。这行没有捷径,但只要方向对了,走得慢一点又何妨?毕竟,真正的高手,都是时间的朋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