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章北海,看协合事件背后的院士机制
越来越能理解章北海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国内目前的教研体系,给予院士的权力太大了,一个人往往就可以决定了很多该领域重要科研项目的走向,以及相当一部分人的未来前途命运,说手眼通天也不为过。
这并不代表说我说院士不好,而实际上自己接触过的几个通信、工业互联网、机械工程方面的院士还都是很好的,这里只是想点评一下这个机制的问题。记得前不久看了福耀科技大学王树国的专访,他只参评过一次院士,后来为了哈工大而放弃了,当时哈工大的老校长交接班时对他说,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再考虑做院士的事情了,你的责任是把哈工大带好。后来,王树国再也没有参评过院士。
看完这段专访,有些感慨,国内职称评定机制有其合理性,过往自己也参评考过一些,总的来说,为了职称而职称,产生了太多问题,也出现了太多的“水货”,是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现在的院士选拔体系,太容易产生学阀了,也很容易固守一个思路了。现在在企业,我们都说,目前绝大部分产业创新都是在实业界,而学术界都是门阀,拿我们旧有的技术包装一下就成了他们的理论课程大纲,而实际上理论脱离实践不说,还严重脱节,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带给我们企业的不是新鲜的思想与创新的理论,反而需要我们企业再进行二次的加工培训才能上岗。
很多院士垄断了大量科研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使很多有想法的正值当打之年的年轻学者们苦无出头之日,有不少学者选择国外的研究环境也包含有类似的原因在。诚然,院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现实的生活、家庭、亲戚、上下级等诸多关系的处理。现在,院士也参与到了诸如董小姐这类“未来医学领袖”的定订利益输送通道的设计当中来,他们的独特学术定位,也让这种腐败影响更加恶劣,进而给院士制度及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是时候限制院士的权力,改革现在的科研学术体系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