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人社携手五年 共绘协同发展“民生答卷”
川渝人力社保事业协同发展五周年实践与展望新闻发布会将于5月8日召开。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以政策共融、服务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生动实践交出人社协同发展的答卷。
两地一盘棋 共绘“双城蓝图”
五年来,川渝两地连续实施川渝人社合作“五件大事”“十件实事”“六项举措”“十大行动”等标志性举措,形成“四张清单”的任务矩阵。部省市战略合作协议97项目标任务完成92项,累计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380项。协同编制两地人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创新搭建“225”联合调研体系,五年累计联合调研全国6个省市、川渝20余个区市县,形成川渝人社事业协同发展蓝皮书、川渝人社事业协同创新发展等课题成果,为川渝人社合作贡献智慧力量。
紧紧围绕“双核引领、双圈互动”,聚焦成渝双核人社事业协同发展“四大体系”建设,在川渝人社合作的机制框架下,川渝两地设立双核联合工作组及6个推进小组,推动4次联席会议精准牵引,118项数据指标互通互享,搭建起省市牵引、区县联动的“1+22”的全方位合作架构。以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首批试点,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机制全面铺开。建立省市领导联系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带动43个毗邻区县签订人社合作协议。
共建“先行区”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川渝两地始终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强区域就业政策协同、服务共享、活动联动,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协同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建成国家级、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2个、199个,建成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7个、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200个,在全国率先建成就业大数据中心和就业预警检测体系,实现川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共享。川渝两地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在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打破户籍限制。
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共同打造“春风行动”“百日千万”“川渝合作·职等你来”“才兴川渝”“智汇巴蜀”等跨区域特色专项活动品牌,累计提供岗位信息457.4万个;连续举办四届活动周,集中开展发布签约、主题演讲等活动。
在全国首创区域性农民工返乡创业赛事品牌,连续举办四届“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覆盖西部12个省区市;共同举办“重庆农民工日暨川渝农民工服务周”“创业西部 留在双城”等活动。
连续四年联合发布川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建成川渝首个跨省域劳动人事争议数字仲裁庭(高竹新区),西部仲裁院联盟扩至79家。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组织开展川渝毗邻县区案件分析研判,推动川渝两地办案标准统一。协同共建劳动保障监察培训师资库、劳动保障监察专家库、川渝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实现川渝劳动关系领域案例共享、数据共用、人员共培。打造“生活圈” 社保协同有温度
川渝人社部门始终围绕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强社保转移接续、“一卡通办”、数据共享等方面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做优社保普惠共享体系。
在全国率先实现川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全险种、跨制度”定期结算、便捷快转,惠及川渝8.6万余人次,并作为跨区域协作典型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实现川渝失业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经办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至10日内。联合推动川渝社税业务协同,川渝跨省市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累计13.28万人次。
打造全国首个覆盖川渝全域的跨省社银合作体系,覆盖合作银行网点1028个,实现20项社保高频服务事项银行办理。拓展社保卡应用,共建川渝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体系,两地群众持卡可异地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22项人社业务。
全面推广社会保障卡申领和补换川渝通办服务,联合打造社保卡川渝通办网点8098个,实现川渝社保卡申领、启用、补领等10项业务互办,累计提供社保卡通办服务超59万次。持续完善川渝通办线上服务专区,推出社保参保缴费记录查询、职业介绍等44项通办事项。
聚焦关键点 释放“智力动能”
在加速经济圈与人才圈的互促共进上,川渝人社事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稳步增长、持续放大。
川渝事业单位实现公开招聘、公开选调(遴选)“同城化”,共享事业单位工资数据以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遴选信息,2024年川渝两地共提供1838个岗位。川渝两地联合培养青年人才、共享专家资源,共互派240余名高层次专家,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川渝共建成人力资源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4个“国字号”人力资源平台;携手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创建2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协同推进西部工匠城、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建设,建设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成“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