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血的革命!荷兰亲王如何当上英国国王?
#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一、一场没有硝烟的权力更迭1689 年 2 月 13 日,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穹顶下,荷兰执政威廉・奥兰治与英国公主玛丽・斯图亚特携手登上王座。这场看似普通的加冕仪式,实则是英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交接 ——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流成河,却彻底改写了君主与议会的关系。
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时,仅带走 10 名贴身侍卫,而威廉率领的荷兰远征军却有 1.5 万人马;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时,托利党与辉格党在 “王位空缺” 问题上激烈交锋,最终以 3 票之差通过双王共治方案;
威廉加冕时,英国国债高达 1400 万英镑,相当于当时全国 GDP 的 20%。
历史现场:威廉在加冕誓词中宣称:“我将以议会为基石,守护新教信仰与臣民自由。” 玛丽则默默退后半步,将象征王权的权杖交由丈夫握持。这一细节被《伦敦公报》捕捉:“女王的退让,恰是新时代的开端。”
二、光荣革命的台前幕后这场 “不流血的革命”,实则是宗教矛盾、政治博弈与国际局势的多重奏。
1. 天主教复辟的危机詹姆斯二世的倒行逆施点燃了导火索:
公开任命天主教徒担任政府要职,甚至将伦敦塔交给天主教军官看守;
颁布《信仰自由宣言》,试图解除对天主教徒的法律限制,引发国教会恐慌;
王后诞下天主教王子,打破了新教徒继承王位的希望,七名主教联名上书抗议。
2. 议会的绝地反击辉格党与托利党罕见联手:
辉格党领袖丹比伯爵秘密联络荷兰执政威廉,承诺支持其入主英国;
托利党人虽反对废黜国王,却更恐惧天主教复辟,最终选择妥协;
1688 年 11 月 5 日,威廉率舰队在托尔湾登陆,詹姆斯二世众叛亲离,仓皇出逃。
3. 国际棋盘上的博弈威廉的野心远超英国王位:
借助英国资源对抗法国 “太阳王” 路易十四,争夺欧洲霸权;
荷兰商人集团为其提供 200 万盾军费,换取英国市场准入权;
玛丽的新教身份成为联合省与英国结盟的纽带,两国海军联合封锁法国港口。
三、共治时代的权力密码威廉与玛丽的统治,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的先河。
1. 双王共治的 “默契”
威廉主外:专注军事与外交,1689-1697 年发动大同盟战争,迫使法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
玛丽主内:整顿国教会,关闭 170 家非法赌场,推动《道德改革法案》;
权力分配:威廉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玛丽负责国内政务,重大决策需共同签署。
2. 议会的 “逆袭”
《权利法案》十三条明文限制王权: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征兵、暂停法律;
设立 “财政监督委员会”,国王开支需经议会批准,威廉为此放弃荷兰领地收入;
1694 年《三年法案》规定议会每三年必须召开,打破君主长期解散议会的惯例。
3. 社会矛盾的 “缓冲带”
新贵族与旧地主的平衡:保留贵族头衔,但剥夺其司法特权,土地税从 20% 降至 5%;
宗教宽容的试探:允许非国教徒担任公职,但天主教徒仍被排除在议会之外;
经济改革的红利:英格兰银行成立,国债利率从 10% 降至 6%,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四、历史长河中的 “关键一跃”这场革命的影响,远超英国本土。
1. 制度创新的模板
责任内阁制雏形初现:1696 年威廉首次任命 “首席大臣” 主持内阁会议;
司法独立的开端:1701 年《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终身任职,不受国王干预;
代议制民主的实验:下议院席位按人口重新分配,新兴工业城市获得更多话语权。
2. 全球秩序的重塑
英国海军崛起:1690 年比奇角海战击败法国,奠定 “海上霸主” 地位;
殖民扩张加速:1707 年与苏格兰合并,组建 “大不列颠王国”,北美殖民地税收增长 300%;
思想启蒙的温床:洛克的《政府论》在此背景下诞生,提出 “天赋人权” 与 “分权制衡”。
3. 争议与启示
托利党批评:“革命是对世袭原则的背叛,威廉不过是议会的傀儡。”;
辉格党辩护:“自由高于血统,法治才是国家基石。”;
现代启示:2023 年英国《权利法案》改革仍在延续这一精神,强调议会对司法的最终控制权。
结语:妥协的艺术与历史的馈赠站在 334 年后的今天回望,1689 年的权力交接犹如一场精密的政治实验:
对君主而言,威廉放弃了荷兰的绝对统治,却赢得了对抗法国的战略支点;
对议会而言,辉格党与托利党放下分歧,共同编织了限制王权的制度之网;
对世界而言,这场革命证明:权力的和平转移,比暴力颠覆更能推动文明进步。
正如历史学家麦考莱所言:“光荣革命的伟大,不在于它摧毁了什么,而在于它创造了什么 —— 一个让国王、贵族与平民都能找到尊严的制度。” 这种妥协的智慧,至今仍在照亮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