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对父亲说不想当中国人,想换护照当越南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一个平常的晚餐时间,餐桌上气氛有些紧张。
父亲正在给两个孩子夹菜,女儿突然冒出一句:爸爸,我不想当中国人了,我要去越南。
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全家的情绪。
母亲已经离家一年多,父亲独自承担了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但没想到女儿却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娶个外国媳妇是件美事,省去了彩礼,还能娶个漂亮的外国媳妇。
小艳,这位来自越南的新娘,刚结婚时确实让小伙幸福满满。
可是,外人看不到的是,小艳跟着小伙来到中国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异国婚姻的问题逐渐显现:文化差异,经济压力,以及那股深深的乡愁。
在小艳的母亲生病后,这些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小艳不得不回越南照顾母亲,这一走就是一年多。
小伙一开始还理解,小艳不能不照顾自己的母亲,可时间一长,家里的日子不好过了。
小艳在越南的开销,加上家里的日常开支,都成了小伙的压力。
母亲离家,孩子们如何应对?
母亲离开对孩子们的影响也很大。
小儿子年纪小,还不能完全理解母亲长时间不在家的原因,但女儿已经大了,她对母亲的离开有着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她对国家认同的看法。
每次视频通话,女儿都会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而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这样的失望让女儿渐渐开始认为,如果能去越南,至少可以和妈妈在一起。
小伙也尝试听女儿的话,想着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越南看望母亲,但小艳并不赞成,一来是经济原因,二来越南的家里也不宽裕,真到了那边还得应对更多复杂的问题。
父亲的困惑对于小伙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处理女儿对越南的强烈归属感。
他开始后悔从小没有教女儿越南话,认为这样就能让女儿更加适应中国的生活。
却不曾想,女儿反而因为不会越南话,觉得和妈妈、外婆之间有了隔阂,更加想念越南。
看到女儿的变化,小伙感到无比的无助和沮丧。
更让小伙头疼的是女儿开始提到的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
“爸爸,我要换护照,我要去越南读书。”女儿甚至不满地说:“中国不是我们的家,越南才是我们的家。”这样的对话让小伙觉得这些年来的努力都白费了。
长时间离别的影响一年多的时间,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关系。
小艳在越南为了母亲忙前忙后,还要打工赚钱,已经力不从心。
虽然她也想念孩子们,但现实的困难让她无奈。
视频通话中,她和孩子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有时话还没说几句,就匆匆挂断。
女儿长时间看不到妈妈的面容,家里的温暖在她心中渐渐减弱。
小伙发现,女儿不仅在语言和文化上同母亲疏远,连情感上也逐渐冷淡。
相较小儿子天真无邪的要求“妈妈带点巧克力牛奶回来”,女儿近乎冷漠的请求:“我要换成越南护照”显得那么刺耳。
小伙原以为,母亲的离开只是一时的,但这次长时间的分离带来了太多的无奈和矛盾。
结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异国婚姻不仅仅是美丽的异国风景和浪漫的爱情,更多的还有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带来的困扰和经济压力。
小艳和小伙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异国婚姻中隐含困难的深思。
无论是对国家的认同还是对家庭的责任,都是长期积累的情感和经验。
一时的分离或许不会摧毁这些情感,但长时间的分离却可能让这些情感变质。
对于小伙来说,如何解决女儿的身份认同问题,或许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这也是他作为父亲不能推卸的责任。
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也在思考,是否异国婚姻真的如表面那么光鲜?
又或者,在面对文化差异和家庭责任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与沟通?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婚姻变得普遍,但其中的挑战与困惑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