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学者揭开水葫芦排放甲烷机理 洪湖治理每年减少碳排放34万吨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训前、通讯员杨光明、孙亮)水葫芦对气候变化有何影响?8月27日,记者从湖北省林科院获悉,一公顷区域的水葫芦每年排放甲烷2.37吨。
近日,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凤眼莲入侵对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控制机理”,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结题验收。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凤眼莲加剧温室效应研究领域的空白。
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原产地是南美洲,繁殖力强。我国于1901年引入凤眼莲作为观赏园艺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导致逸生,目前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淡水水域。作为外来入侵生物,凤眼莲对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凤眼莲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左右。

湖泊湿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源之一,其甲烷排放量约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0%。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增温潜力值)是二氧化碳的34倍。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在水葫芦入侵导致湖泊湿地环境因子改变的背景下,为研究水葫芦入侵影响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全过程,2020年—2023年,湖北省林科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凤眼莲入侵对湖泊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控制机理”。
本项目以国家林草局湖北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依托,通过建立外来入侵植物凤眼莲区、开阔水域区、浮水植物区和挺水植物区样地,连续4年开展甲烷排放通量观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凤眼莲植物生产力增加,为湖泊底泥微生物产甲烷菌提供更多碳源底物,从而促进甲烷排放。一公顷区域的水葫芦每年排放甲烷2.37吨,是开阔水域的2.4倍至15.1倍,是土著植物区的1.5倍至3.5倍。
水葫芦一度猖獗。2008年,湖北省水葫芦入侵淡水系统面积近100万亩,洪湖湿地未能幸免。近年来,通过专项治理,洪湖湿地水葫芦已降至零星分布。经初步估算,与水葫芦入侵历史高峰期相比,洪湖湿地每年减少甲烷排放高达1万吨,相当于3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抵消12.5万吨标准煤燃烧或12.5万辆排量为1.6L的小轿车一年行驶1万公里释放的二氧化碳。
项目组负责人周文昌介绍,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推进长江大保护,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