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一直针对中国?英国学者:因为中国犯了两个原罪!

会发光的暹罗 3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前言

全球舞台上,美国谈论中国的调门越来越高。

甭管是哪位总统,嘴上风格如何,说到竞争,总要把中国单独拎出来,有时甚至摆在对立面。

这套“威胁论”听着耳熟,可还是让人琢磨:世界头号强国,怎么就对一个大洋彼岸的国家这么上心?

说白了,可能真应了那句观察:骨子里就是不愿接受别人比自己强!

美国“心病”

要说美国针对特定国家搞经济和技术压制,也不是头一回了。想想早年对中国大豆、光伏产业设的贸易壁垒,再到近些年拿华为开刀,掀起全面的科技战。

关税大棒、知识产权官司、出口管制、金融制裁,甚至动用司法搞“长臂管辖”,花样百出。到2024年,被美国列入各种限制名单的中国机构,高校、企业加上个人,林林总总已经超过八百家。

这种态度的转变,跟中国在全球经济里扮演的角色变了有直接关系。曾几何时,美国挺乐意看到一个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中低端商品的中国。毕竟,这能帮着压低美国的通胀,让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坦些。

自打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越来越玩金融,本土制造业早就空心化了,汽车城底特律的兴衰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那时候,中国的庞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像是在给美国的经济模式“输血”。

可是,中国并不想永远待在产业链的下端。靠着长远的规划、大把的人才,还有老百姓的拼劲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增长快得惊人。不光工业产值甩开别人一大截,还在好些关键技术领域,从追赶变成了并跑,有些地方甚至领跑了。

关键的转折点,是中国不再满足于只做廉价商品供应商,开始琢磨着要搞高附加值、要掌握技术主导权。这下可就戳到美国的痛处了。美国想要的,大概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要在所有赛道上都一较高下的竞争对手。

美国精英们所习惯的世界经济秩序,是构筑在其强大的技术和金融霸权基础之上的,这一秩序长期以来巩固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先优势。

然而,中国在第五代通信、新能源技术(如光伏、风电、水电及电动汽车)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积累了大量核心专利,专利申请总量甚至位居世界前列,涌现出华为、宁德时代和大疆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型企业,显示出技术创新带来的硬实力。可以说,中国的技术进步直接挑战了美国原有的优势地位。

从美国的视角看,即使中国仅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也被视为对其整体霸主地位构成的威胁,必须加以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因此成为了引爆西方,特别是美国对其态度发生急剧转变的主要导火索。

科技阵地

科技霸权,被美国看作是维持全球影响力的命根子。所以,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就成了它战略里的重中之重。限制先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出口,把一大批中国科技公司拉进“实体清单”,还试图拉拢盟友一起搞技术封锁,这些动作背后,藏不住的是对中国技术追赶速度的深深忧虑。

面对这股压力,中国也没坐着干等。一方面,是继续砸钱搞研发。2023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总额已经超过3.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2.64%。

在半导体这类被别人“卡脖子”的领域,中国正卯足了劲追赶,在中低端市场已经抢占了不少份额,跟高端市场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想办法绕开单方面的限制。比如,跟欧洲、中东、拉美等地区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寻找技术突破口。

人工智能领域像DeepSeek这类模型的进步,也显示出中国在未来关键技术上的潜力,这反过来又让美国更加警惕。

这场围绕技术的较量,攻防态势十分复杂。美国想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堵死中国的上升通道。而中国则用它特有的韧性和战略投入,在压力下寻找突围的办法。

美国对特定企业的精准打击,比如一直揪着华为不放,虽然有“杀鸡儆猴”的意思,但也激发了这些企业的求生欲,以及整个国家搞自主创新的决心。

当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遭遇,常被拿来当作美国打压竞争对手的经典案例。通过抓高管、开巨额罚单等手段,最后硬是促成了通用电气的收购。可谁知,在华为这些案子上,美国似乎碰到了更硬的钉子,说明时代变了,对手也不同了,老办法未必总能灵验。

世界格局

除了经济和技术的较量,地缘政治这盘棋也下得越来越激烈。美国仗着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强大的同盟体系,长期以来习惯在全球事务中当老大,甚至要求别的国家都得配合它的战略利益。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讲究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沿线国家搞基建、发展经济,赢得了不少国际上的好评。但在美国眼里,这可能就是在动摇它既有的国际影响力版图。

于是乎,美国这几年明显加强了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这些盟友。在中国周边,尤其是在南海、台海这些敏感地带制造紧张空气,目的就是想牵制中国的发展。

比如菲律宾近两年在南海动作频频,背后少不了美国的怂恿和撑腰。这种利用“代理人”挑事儿,就是想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保住自己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更强调多边主义和伙伴关系。经济上,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边刺激内需、壮大国内市场来增强经济的抗压能力,一边深化跟东盟等区域伙伴的经贸合作,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制。比如,在美国找借口加征关税后,中国也对来自美国的能源产品等采取对等措施,摆出了不怕打贸易战的姿态。

外交上,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反对单边霸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俄乌冲突、印巴争端这些国际热点问题上,倡导和平对话,努力提供“中国方案”,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愿意平等合作的国家。

这场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光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利益,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美国单方面发起的围堵,确实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但也因为它自己的经济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的依赖太深,结果反倒伤到了自己,还可能加剧国内的社会矛盾。

而中国呢,则在压力之下,展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发展韧性。

尽管在中国看来,世界大得很,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和平共处、一起发展,但现实的轨迹,似乎正朝着竞争甚至对抗的方向滑去。未来会怎样演变,既看双方的战略选择,也看全球其他力量如何互动。

结语

只是,那种动不动就制裁、威胁,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做法,在今天这个时代,还能像过去那样管用吗?历史或许会给出答案。而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最终恐怕不是来自压制别人,而是源于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对世界的积极贡献。

文丨会发光的暹罗

编辑丨会发光的暹罗

信息源:

马丁·雅克:“以开放视野,读懂中国之路” 新浪财经 2024-12-13。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会发光的暹罗

会发光的暹罗

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