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撞车燃烧事件,看上去驾驶者操作的问题更大

闲醉职谈 3周前 (04-01) 阅读数 11 #职场

2025年3月29日夜间,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在撞击隔离带后爆燃,引发公众对智能电动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尽管事故最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行车数据及过往案例,驾驶者操作问题似乎成为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点。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于当日22时44分。此前17分钟,车辆以116km/h的时速激活了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系统运行期间,驾驶员因分心多次触发警报:22时28分出现“轻度分心报警”,22时36分系统再次提示“请手握方向盘”。直到22时44分24秒,NOA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并发起减速请求时,驾驶员才正式接管车辆。

从接管到碰撞的短短2秒内,驾驶员向左转向22.0625度,随后轻微右转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从31%提升至38%,但车辆仍以97km/h的速度撞向水泥隔离桩。这一过程中,驾驶员是否因慌乱或操作失误导致转向不足或制动延迟?官方数据虽未直接定性责任,但显然,从辅助驾驶到人为干预的过渡未能有效避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车辆并非车主本人驾驶。小米在事故后第一时间确认了这一信息,但未透露驾驶者身份及经验背景。若驾驶者对车辆性能或智能系统不熟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加剧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此次事件并非小米SU7首次因碰撞引发燃烧争议。2024年9月南京南站事故中,一辆SU7因路面湿滑冲出车道撞击隔离带石块,导致电池底部受损起火。小米调查后认定“驾驶人操作不当”是主因,并强调车辆撞击力度远超设计防护阈值。同年11月广州黄埔区事故中,SU7连续撞击金属栅栏后起火,交管部门同样出具了“驾驶员操作不当”的认定书。

三起事故的共性在于:外部剧烈碰撞导致电池结构破损,进而引发火情。小米在回应中多次提及,其电池采用“电芯倒置技术”,确保能量向下释放,避免乘员舱受火势波及。例如南京事故中,车窗自动降下、车门可正常开启,为乘客逃生争取了时间。这些设计虽未完全避免事故,但至少在悲剧中降低了伤亡风险。

小米SU7的NOA系统在此次事故中表现可圈可点:提前2秒识别障碍物、发起减速请求,并在碰撞后0.4秒触发紧急呼叫(Ecall),同步联系救援机构。然而,技术的可靠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判断。当系统将控制权交还驾驶者时,后者是否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突发路况?

行业专家指出,智能辅助驾驶的“人机共驾”模式存在天然矛盾:系统越先进,驾驶者越容易放松警惕;而突发状况下,人类反应速度与操作精度可能无法匹配机器预期。此次事故中,驾驶员接管后的操作显然未能有效化解危机,这暴露出用户教育及驾驶习惯培养的短板。

此外,电动车电池的安全性仍是行业痛点。尽管小米强调其电池包通过多项安全认证,但剧烈碰撞下的结构性损伤仍可能突破防护极限。如何平衡电池能量密度与物理防护强度,是车企长期面临的课题。

技术再先进,也无法为人为失误兜底。车企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需强化用户教育,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模拟紧急场景训练,或利用车机系统实时推送安全提示。另一方面,行业应推动更严格的驾驶资质审核,尤其针对智能汽车的特殊操作需求。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智能汽车意味着需承担更高的学习成本。驾驶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方向盘后的“人”始终是第一责任人。正如小米在多次事故回应中反复强调的:“行车安全无小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闲醉职谈

闲醉职谈

闲醉职场专版,职场新鲜事,尽在“闲醉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