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当你见过的人越多,就会发现,比你层次高的人鼓励你;同一层次的人欣赏你;比你层次低的人诋毁你

沐宇故事说 3周前 (04-16) 阅读数 3 #教育

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写道:

“智慧无法言传,如同果实必须自己成熟。”

这本黑塞在人生至暗时刻写成的小书,是他钻研东方哲学多年的结晶。

书中的悉达多出身贵族,却毅然离家,踏上探寻自我之路。

他做过僧人,投过商贾,爱过妓女,做过赌徒,还当过船夫。

这一路上,体验了极致的修行之苦,到达过财富巅峰,也曾沉溺声色犬马。

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爱他,也有人辱他;有人欣赏他,也有人离弃他。

黑塞用一本6万字的小书,向世人揭示一个真相:

你此生遇见的所有人,都是上天递来的三面镜子。

有人照亮前路,有人校准方向,有人打磨棱角。

人生旅途中,有幸遇见这三种人,是命运最珍贵的馈赠。

有爱的家人

悉达多是尊贵的婆罗门之子,他外表俊美,又聪慧勤奋,是妥妥的天之骄子。

世人皆被他周身的光环吸引,却忽略了一点:

他能成长为聪慧善悟的少年,离不开他有爱的家人。

当悉达多是下一代王的继承人时,他的父母支持他、欣赏他,为他感到幸福。

当他决定离家出走,踏上修道之路时,父母为他担忧,为他心痛,却从未否定他。

悉达多决定离家那夜,父亲的反应堪称东方式父爱的范本。

父亲一夜未眠,心中充满了恼怒、担忧和不解。

他一次次起身,来回踱步,看着窗外伫立的儿子。

可当他发现一向懂事的儿子心意已决,他没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抚摸悉达多的肩膀,告诉他:

“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

如果你只是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

现在,去和你的母亲吻别吧。”

家人的爱从不喧哗,它静默如大地,既能托住你坠落的失重,也能照见你膨胀的虚妄。

这本书中,最动人的不是悉达多成为圣者。

而是多年后,他面对逃回城里的儿子,终于读懂了当年月光下父亲背影的颤抖:

他不是要掌控你的人生,而是用退后一步的成全,在命运深谷为你铺一层苔藓。

正如悉达多在儿子逃离后说的那句禅机:

“当我放弃‘你必须成为什么’的执念时,爱才真正发生。”

家人之爱,是允许你成为任何形状的容器,更是你在漫漫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时,疯狂长出的血肉和盔甲。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家的路上,始终有人为你亮着一盏灯。

真诚的朋友

当我们厌倦了名利场上的攀附和比较,乔文达与悉达多的故事,却让我重新看到了不掺杂质的纯粹友情。

年幼时,悉达多还是尊贵的王之继承人,乔文达就陪在他身边。

少年时,悉达多成为身无长物的沙门,他陪悉达多一起赤脚苦行。

中年时,二人初见佛陀,当悉达多转身继续流浪,乔文达选择皈依佛门,这对挚友至此分道扬镳。

但黑塞笔锋一转:

二十后的河岸边,渡船老人与游方僧相视一笑。

一个说:“我依旧是个求道之人。”另一个说:“我相信你。”

随后又毫无芥蒂地畅谈起各自修行所悟。

成年人最顶级的情谊莫过于此:

在彼此的世界各自成长,不强迫对方活成自己的镜像。

这让我想起苏轼与佛印的交往。

当苏轼被贬黄州,佛印跋涉千里送去一坛酒,坛底压着字条:“此酒名‘不二’,醉后可见众生平等。”

好的友谊从不需要日日腻在一起,你们可以是两棵独立的树,根系在地下隐秘相连。

你懂他的坚持和不甘,他亦懂你的脆弱和坚强。

从小到大,在修行和学习的路上,悉达多总是走在前面的那一个:

当他在河边接近圆满之刻,乔文达尚未收获安宁。

可乔文达从未生出攀比、嫉妒之心,而是欣慰地亲吻了朋友的额头。

看着朋友走向圆成后,他深深鞠躬,泪流满面,带着最深的爱和敬意,忆起一生中爱过的一切。

人到中年,愿你为生计、为家庭奔忙之时,依旧能有这样一份一期一会的友情。

珍惜每一次短暂的碰面,也不缺席对方每一个人生重大时刻。

像三毛说的:

“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渡你一程的知己

名妓迦摩罗是悉达多这一生唯一的爱人,也算是知己。

这个出身烟花场所的女人,浑身沾满香料却眼睛清亮。

她没读过圣贤书,既不会作诗,也不会斋戒,可她一眼看透悉达多的心:

他并不属于尘世,也不会真的爱上任何人。

因此,当悉达多想要体验男欢女爱时,她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世人。

当悉达多厌倦了世俗生活,去继续求道时,她早有预料。

迦摩罗只是默默地关闭府邸,再也不见客,独自生下了一个儿子后,皈依了佛陀。

独自离开的悉达多,准备在河边开始新的生活。

船夫瓦稣迪瓦的出场,渡了他最后一程。

瓦稣迪瓦从不教导,只在悉达多凝视河水时递上陶碗:“听,河水在说话”;

当悉达多因儿子叛逆而痛苦,向他寻求意见时,船夫只说: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

书中暗喻精妙:

瓦稣迪瓦的茅屋没有门锁,就像真正的智慧从不设限。

临终前,瓦稣迪瓦注视着悉达多的眼睛说:“我要去林中,去融入统一”。

而后带着满身华彩远去,先他一步达到圆成之境。

最高级的指引,不是给你地图,而是让你看见自己心里的罗盘。

知己如镜,照见的不是你的对错,而是你灵魂的来路与归途。

写在最后

黑塞借《悉达多》揭示的真相残酷而温暖:

世人皆笑你癫狂,唯有家人说“去飞吧,记得巢在何处”;

众生皆量你价值,唯有挚友说“你存在已是意义”;

万物皆催你赶路,唯有知己说“且听风吟”。

人生海海,有幸遇到这三种人,一定要珍惜。

但《悉达多》的智慧不止于此,它结尾处最妙的设计在于——

连偷他钱财的赌徒、因他离开而咒骂他的沙门、怨恨着要离开的儿子,

都成了悉达多彻悟时亲吻的莲花。

人生如逆旅,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所有遇见的人都是要来渡你一程。

那些哭着恨过的“孽缘”,最后都成了替你开窍的光。

不必哀叹“知己难寻”,当你活成一条奔腾的河,自会遇见投石的孩童、汲水的旅人、与你共赴大海的支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沐宇故事说

沐宇故事说

我说的都是错的,你理解的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