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重逢,毛主席问:当年为何要走?贺子珍的回答令人泪奔

有史杂谈 17小时前 阅读数 0 #历史

【前言】

毛主席言,其一生仅三事落泪:一见百姓疾苦,二为通讯员久伴后别离,三乃你那次生死未卜之时。

毛主席询问贺子珍:“你当年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贺子珍痛哭一小时,庐山重逢竟是诀别。此次相见,两人近乎无言,她始终在哭泣,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会面。

贺子珍曾为了聆听毛主席的声音,让收音机持续播放了一整夜,结果导致收音机损坏。

贺子珍让女儿娇娇给毛主席送海鲜以滋补身体。娇娇因此成为了连接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的情感纽带。

贺子珍被传患精神病后,女少将曾志对毛主席言:“我与她交谈,觉其精神无恙,言行举止均与常人相同。”

曾志与毛主席的谈话促成了二人与贺子珍的最后一次见面,即在庐山的重逢。

【开始于井冈山】

贺子珍与毛主席的故事始于井冈山,源于毛主席确认杨开慧牺牲。但后得知杨仍存活,毛主席因此向贺子珍发了火。

在井冈山,贺子珍以双枪女将著称,为首位女共产党员。16岁时,当同学留恋富贵安逸,她毅然前往贫瘠的革命圣地。

贺子珍随兄在贫困艰难的井冈山驻扎。其后,她与毛主席相识并步入婚姻。

毛主席与贺子珍共度数十年,其中十年尤为艰难。此间,毛主席在政治、身体、精神上均承受巨大压力,因王明等人左倾主义,导致他被政治边缘化。

在那段时期,由于精神压力大,毛主席身体常感不适,时常患病。

后来回忆此时期,毛主席感慨道,贺子珍曾是对他最好的女人。

【老友重逢】

贺子珍与毛主席庐山重逢有照片留存,照片中,贺子珍身着白色衬衫与简朴黑色布鞋,形象清晰可辨。

照片中,贺子珍短发,精神状态欠佳。此照摄于1959年7月,为二人二十二年后重逢,亦是他们平生最后一次见面。

贺子珍未能出席毛主席葬礼,回顾两人一生,那次见面及照片成为了最后的相聚时刻。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毛主席及党中央人员赴庐山。此时,少将曾志会见贺子珍,两人在井冈山时期已与毛主席和贺子珍结下深厚情谊。

曾志作为女少将与众不同,拥有男孩般的性格。得知贺子珍在南昌养病,她萌生了前往探望的念头。

传言称贺子珍患精神病,但交谈中她表现如昔。

老友重逢,曾志见贺子珍现状,不胜唏嘘。曾志与刘英,毛主席的两位女友,对他感情态度各异。曾志觉贺子珍与毛主席乃患难夫妻,应白头偕老。

刘英向毛主席建议:“您与贺子珍性格不合,应考虑另寻他人照顾您的生活。”

站在曾志的角度,她不解贺子珍为何离毛主席去苏联。得知毛主席与蓝苹在一起后,曾志更是感到万分诧异。

曾志此次见贺子珍心生怜惜,谈话后,她将贺子珍近况告知毛主席,期盼两人能有机会摒弃前嫌。

毛主席听后感慨:“十年夫妻,自1937年她赴苏后几乎未见。理应相见。”遂沉默良久,对曾志言:“寻汪东兴,安排此次会面。”

【最后一次见面】

毛主席对接回贺子珍人选考虑周详,初时有意曾志,但虑其身份显眼且性格不宜低调行事,故未选定。

毛主席注视静水,忆起往昔贺子珍精神不振时,静水曾亲自探访慰问贺子珍。

静水乃杨尚奎之妻,将事务托付于这对夫妇,毛主席极为信赖。

静水和杨尚奎精心策划接待,以天气炎热纳凉为由,静水将贺子珍秘密接至庐山。会面前,静水叮嘱贺子珍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

静水将贺子珍接至庐山后,致电毛主席。铃声响起,毛主席未接,此乃预定暗号,表明贺子珍已安全抵达庐山。

七月九日傍晚,接获指示后,静水引领贺子珍至庐山180号别墅,随后止步,让贺子珍独自上楼至二楼。

贺子珍未知此行见毛主席,满心疑惑,缓步上二楼。见主席后,她惊呆,眼眶中泪水凝聚。

毛主席早已在门前等候贺子珍,见她到来,示意坐下,并亲自为她倒了杯茶。

二人22年后重逢,贺子珍见毛主席后不停哭泣。毛主席问:“当年为何离开?”

贺子珍持续哭泣,满心委屈涌上心头,往昔的故事渐渐在脑海中重现。

【我不想生孩子了】

贺子珍当年离去的一因是她不愿再生孩子。她与毛主席共有六子,唯李敏幸存。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孩子,有的刚出生便不幸夭折,有的则被送给农家抚养,最终都失去了踪迹。

孩子生下即送村里,后贺子珍寻女,农夫言及当年饥荒,众人皆食不果腹。

贺子珍之女年幼时,因喂食任何食物皆难以下咽,最终不幸饿死。

得知消息,贺子珍痛哭失声,难以接受爱子离世。然而,对这位母亲而言,这只是悲痛的开端。

一小男孩生来夭折,另一孩子是贺子珍长征途中所生。彼时敌军紧追不舍,医务人员急催贺子珍,若五点前未诞下,敌军将至。

贺子生拼尽最后力气诞下孩子,但当时他们无力抚养,只能将其送予农家。

医务人员对贺子珍提议:“为孩子取个名,便于日后相认。”

贺子珍摇头拒绝道:“不必取了,起名只会徒增怨念。”

贺子珍数十年来悔恨未给孩子取名,对李敏叹道:“当时若取名,或可寻回。但无名如大海捞针,再努力亦无果。”

毛主席与贺子生的孩子,或许作为农家女成长,或嫁乡夫育儿,又或战乱饥荒中亡,一切皆未知,留于历史迷雾之中。

【孔东梅的记录】

关于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与贺子珍的故事,由毛主席孙女孔东梅记录。孔东梅被誉为最像毛主席的后代,后成为总裁,她写下《听外婆讲那过去的故事》。

上述段落重新编写如下:原文记录了两人的情感诞生历程,与大众所知的“毛主席因政治形势和井冈山需要而娶贺子珍”的观点不同。

上面是这样写的,【“毛主席说我要走了,贺子珍却问你走就走吧,为什么要跟我说呢?”

外婆曾有位心上人叫欧阳诺,是位革命家,但不幸牺牲。随后,贺子珍渐渐依赖毛主席,有次无意间发现他因长时间工作而倒在桌上。

贺子珍深情的注视着当时毛主席,毛主席对贺子珍说“你是一个好姑娘,我很喜欢你,”引用孔东梅《听外婆讲过去的故事》

孔东梅笔下,这段感情由毛主席主动。作为贺子珍外孙女,她的记载或有不实,或偏向贺子珍视角。

孔东梅提及,毛主席欣赏贺子珍热爱文化、追求上进,故真诚追求她。但史料显示,当时毛主席认为贺子珍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读书热情。

毛主席嘱刘英赴苏前,务必催促贺子珍勤读书,以求进步。

【贺子珍吃醋】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感情破裂,实乃长期矛盾累积所致。其中,美国女记者的出现,成为感情裂痕扩大的一个触发点。

这位美国女记者聘请了懂中文的女翻译吴莉莉。吴莉莉长相出众,个性爽朗健谈,拥有一头披肩长发。

这位美国女记者与女翻译共同发起女性运动,并教授交际舞,该活动在延安迅速掀起热潮。

因此,延安的许多人开始追求那位女翻译和美国女记者。

此事传至贺子珍耳中,作为革命女性,她略显保守,认为与男性跳舞过于开放,有失体统。

故事至此,贺子珍与那位美国女记者及女翻译间尚无矛盾,真正的冲突发生在随后的一天。

贺子珍偶经毛主席窑洞,见其与美籍女记者及女翻译交谈甚欢。此景平常,毛主席亲民,不以身份、年龄为限,且善以文会友。

贺子珍见此图画,心生醋意,不自觉地扮演了传统女性角色,以为美国女记者和翻译在争抢她的伴侣,因此深感嫉妒。

贺子珍见三人交谈,脸色骤变。吴莉莉虽不明所以,但仍热情地拉过椅子,对贺子珍笑道:“请坐。”

贺子珍勃然大怒,猛地拉开吴莉莉,直言道:“别用这套敷衍我。”

贺子珍力气大,吴莉莉猝不及防被甩落地,脸部撞椅疼痛难忍。因此,吴莉莉心生怨气,强忍疼痛起身,欲打贺子珍。

美国女记者见女翻译受辱,极为愤怒,遂向贺子珍挥拳,不料正中其眼部。

警卫员见状不妙,欲冲上前保护贺子珍,却无意中锁住了她的双臂,结果反似在约束她。

因此,贺子珍眼睛被美国女记者打中,迅速淤青肿胀。贺子珍极为愤怒,立即冲上去欲反击女记者。

此事涉及国际影响,且起因于贺子珍之失当行为。鉴于她是毛主席的夫人,大闹一场极为不妥。

因此,毛主席即刻劝阻贺子珍,对她说:“先别激动,有事先向我讲明。”

贺子珍当时极为气愤,误以为毛主席偏袒他人,因此心中充满怨气。

贺子珍愤然离席。面对询问眼部伤势,她强忍委屈,仅称是不慎撞伤。

【贺子珍前往苏联】

这成为两人关系恶化的起因,在此之前,毛主席与贺子珍间已发生多起事件。

贺子珍一弟过草地时,因偷铜钱被误认偷银元遭枪决。她坚信弟无辜,认为此事乃他人针对毛主席,借弟之手行事,因此对毛主席心生怨气。

在过草地期间,尽管心怀忧虑,贺子珍始终为毛主席的事业考虑,暗自垂泪,却隐忍未向毛主席透露此事。

后来,贺子珍仅剩哥哥一位亲人,她得知哥哥体内有残留弹片,便想让哥哥前往东北接受治疗。

因东北形势复杂,加之江南作战紧张,贺子珍哥哥若擅离职守,恐有以权谋私之嫌,故毛主席未应允贺子珍的请求。

贺子珍因美国女记者之事更添怄气,执意要求赴上海治疗,后不顾毛主席反对前往苏联,并在那里生下了她的最后一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不久夭折,贺子珍将儿子葬于大树下,此后她心神不宁,精神完全崩溃。

庐山重逢,毛主席问贺子珍离开之因,贺子珍含泪答道:“皆因我那时太不成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