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压中国造船业已造成不利影响
在拜登任内发起的,特朗普继承下来的,对中国造船业的打压政策,虽然还没有正式实施,但是已经在造船市场上给中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任何悬挂中国船旗或由中国建造的船舶,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需缴纳最高100万-150万美元费用,对经加拿大、墨西哥港口中转再陆路入境的货物,额外征收10%服务费以弥补监管成本。
虽然特朗普的口号是重振美国的造船业,但是考虑到美国造船业已经式微多年,而且早在中国造船业崛起之前,就已经被日韩造船厂给打的溃不成军,因此这个政策,实际上是针对中国造船业,因为近年来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占据了全球55.7%的完工量、74.1%的新接订单量。
这个政策据说要4月17号提交最终方案,但是一些航运公司已经等不及了,现在就已经对中国的造船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月9日,德国航运公司赫伯罗特与韩国韩华海洋,签署建造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意向书,考虑向韩华海运订购6艘16800 TEU的LNG双燃料集装箱船。据了解,该批订单原本预定由中国扬子江船业承接。此类船舶单艘造价约1.8亿美元,订单总价值约10.8亿美元。
3月31日,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取消了原计划在中国船厂建造的2艘LNG加注船订单,可能转向韩国造船厂,此类高端船舶单艘造价约1.3亿美元,取消订单给中国船厂造成直接损失约2.6亿美元。
4月1日,希腊船王Evangelos Marinakis首次转向韩国韩华海洋订购2艘VLCC(超大型油轮),此前其油船订单主要在中国船厂,这是首次转向韩国造船厂。

以上是已经产生的实际损失,还有一些是未来潜在的损失:
法国达飞海运达飞宣布未来四年投资200亿美元扩建美国造船业,计划新增30艘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可能减少对中国船厂的依赖。
马士基原计划在中国船厂订购12艘15,000 TEU集装箱船,但谈判中可能缩减规模或转移部分订单至韩国。
部分国际船东因美国政策压力暂缓与中国船厂合作,2025年3月中国散货船二手订单量一度接近零,而3月份,韩国接单量达82万CGT(补偿总吨),占比55%,超过中国(52万CGT,35%),重回世界第一。
美国这项政策的用心非常险恶,它不是不让中国造船,而是让中国造出来的船使用起来非常贵,增加航运公司的使用成本。有点像在香港买车一样,车是挺便宜,但是各种停车费、油费等等非常贵,导致很多人买得起但是用不起,于是就不买了。
而且美国还打算逼迫盟友,要求北约国家及日韩等减少对中国造船业的依赖,总之为了打压中国,可谓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美国的这项政策还未正式宣布实施,中国也暂时没有提出反制措施,但是中国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看似是一套法律声明,实则已经完成了“惩罚机制”到“资产冻结执行链”的闭环。中国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在不经意间完成布局,就等着对手入局。
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30%,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同时在海运领域中国拥有压倒性优势,全世界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就占了6席。2024年中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远超美国港口。因此中国有实力而且必须有信心掌握这轮博弈的主动权。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对美国的这项政策,放出反制的风声,可能是一贯闷头做事惯了,不习惯跟美国打嘴炮,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会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单里“。
凭借在港口吞吐量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应该以餐桌主人的身份站出来,明确的提出自己的反制意见,向美国政府和相关决策层释放强烈信号,促使其充分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同时也是向众多国际航运巨头释放明确信号,坚定其使用中国船舶的信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