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不仅要合法,还要合情合理
青岛这起"行人安全距离"案件引发的争议,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南京的彭宇案。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一位老人突然转身与后方行人相撞导致骨折,最终在法院调解下,后方的男子赔偿了7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调解案例,却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影响了青岛的城市形象。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调解结果本身,而在于法院在普法过程中提出的"行人安全距离"这个概念。这个在现行法律中找不到依据的说法,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困惑和不安。毕竟,开车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是常识,但走路也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个标准是多少?1米还是2米?如果真要较真,那在拥挤的地铁站、商场里,岂不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违法者"?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起案件的处理方式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就像当年彭宇案让很多人不敢扶老人一样,这个案例会不会让大家走在路上都提心吊胆?以后看到老人是不是要绕道走?这种司法导向带来的社会成本,恐怕比7万元的赔偿要严重得多。
从法律专业角度看,这起案件最大的争议点是法院将调解结果作为普法案例公开,并且给出了缺乏法律依据的责任划分标准。调解本应是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但法院将其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如果每个调解案件都这样处理,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案件也反映出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追求"案结事了",有时会牺牲法律原则。在这起案件中,或许法院是出于尽快解决纠纷的考虑,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困惑。法律不仅要解决个案纠纷,更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
青岛中院至今没有给出明确回应,这种沉默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在信息时代,司法机关的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灯下,更需要谨言慎行。一个不当的案例解读,就可能引发舆论风暴,损害司法公信力。这提醒我们,司法公开和普法宣传都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让公众了解法律,又要避免造成误解。
说到底,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应该更多考虑普通人的生活常识和社会常理,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某些概念。行人之间的正常行走,本就不该成为需要法律特别规范的事项。如果连走路都要担心法律责任,这样的社会环境未免太过紧张了。
这起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司法裁判不仅要合法,还要合情合理。在维护法律严肃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裁判结果的社会影响。毕竟,好的司法裁判应该让社会更和谐,而不是让人们连走路都提心吊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