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万吨美国猪下水瑟瑟发抖,美国农产品成了首批牺牲品?
美国人嫌弃的猪下水,在中国的餐桌上却是美味。
长期以来,美国猪下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出口量巨大,然而在特朗普挥舞起“关税大棒”后,曾经的“香饽饽”如今却成了美国农业的难题,甚至会影响中美贸易战的结构。
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猪下水,会在中美贸易的较量中变得如此关键呢?
影响中美贸易战的“猪下水”
在中美复杂的贸易往来中,原本不被注意的猪下水,却显得格外重要,它不只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特殊需求与供给状况。
猪的内脏,像心、肝、肺、肚、肠等等,合起来被称为猪下水,美国人通常不吃这些东西,觉得很奇怪,很少有人买。
但在中国,猪下水可是能做出各种美味佳肴,很受欢迎。
正因为美国人不吃,中国人又爱吃,美国出口的猪下水,大部分都卖到了中国,这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贸易关系,可以说,美国猪下水非常依赖中国市场。
而且和常见的农产品大豆相比,美国销往国外的猪下水更加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产品总共有41.6万吨。
其中包括猪下水的猪副就达到了33.5万吨,占了进口总量的很大一部分,超过了美国猪下水出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人不怎么吃猪下水,这和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关,美国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煎、烤、炖为主,但这些烹饪方式不太适合用来做猪内脏。
此外很多美国人认为猪内脏胆固醇含量太高,对身体不好,所以通常不会选择食用,这种饮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美国人对猪下水的态度。
相较之下,中国食用猪下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发展出了丰富的烹饪技法,人们擅长将猪下水进行爆炒、卤煮或凉拌等处理,使其成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中美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猪下水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在美国,猪下水往往被视为无法食用的部分,但在中国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种对比鲜明的情况,充分体现了文化差异对于食物认知的影响。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其实也和各国的发展历程有关。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曾经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所以养成了珍惜食物、充分利用食材的习惯。
而美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自立国以来,很少遭受严重的饥荒,食物供应一直相对充足,人们更容易获得食物,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动力去食用动物内脏了。
简单来说就是不愁吃,所以选择更多,这种历史因素也导致了美国人对猪下水的“不屑一顾”。
中美贸易的互补特点,让美国对中国猪下水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美国作为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而中国则是农产品进口大国,这种需求差异是关键。
很多国家从美国进口商品后,返程时也需要装运货物,但由于地理和运输成本的考量,加上美国轻工业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科技产品出口又面临限制,农产品就成了理想的返程货选择,从而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农产品依赖。
由于这种独特的贸易关系,美国的农产品,包括一些在国内可能不太受欢迎的猪副产品,得以大量出口到中国。
这种贸易模式促成了美国农产品的对华输出,其中也包含了猪下水等产品。
换句话说,因为这种特殊的贸易安排,原本可能在美国国内滞销的农副产品,比如猪下水,找到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实现了销售渠道的扩展。
中美贸易摩擦让美国的猪下水生意变得很不好做了,中国为了反击美国对猪肉加征关税,也提高了美国猪下水的进口关税,这让美国的猪下水出口非常困难。
猪下水的情况和大豆不一样,它很难找到其他的买家,就算美国猪下水降价,其他国家也不太愿意买。
这意味着美国猪下水产业可能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由于多数国家不像中国那样有食用猪内脏的饮食习惯,对猪下水需求量不高,如果美国猪下水产品失去中国这个重要买家,美国的整个猪下水行业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出现滞销甚至倒闭的情况。
有分析指出,如果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美国农产品很可能率先受到影响,成为“牺牲品”,这将给美国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影响他们的收入和生活。
以后中国农业发展,还要继续走到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这样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我们碗里装满自己的粮食。
此外中美两国如何在合作和竞争中找到平衡点,达成双赢局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未来农产品贸易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也可能成为合作共赢的新机遇。
信息来源:
1.锦观新闻2025.04.07《对美进口商品反制 农牧业短期景气度或提升》
2.金融街2025.04.07《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反制措施:农牧业短期景气度或将提升》
3.新浪财经2025.04.08《「生猪旬报」关税预期带来的情绪脉冲预计逐步减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