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铜印现青海!基因图谱还原三千年前汉匈军事融合暗战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修水库的工人在农田挖土。一铲子下去,挖出几片破陶罐。谁能想到,地下埋着1295座古墓。这些墓年头不一样,最早是新石器晚期,最晚到汉晋,前后3000多年。
千年谜案
后来,工人又挖出一枚铜印。印上刻着“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是汉朝给归顺的匈奴部落首领封的官。考古学家发愁了。青海河湟离草原那么远,铜印主人是谁?匈奴的东西,怎么会在这儿?
铜印挖出来后,学者们吵翻了。匈奴贵族的印记,怎么会埋在羌人和汉人住的河湟谷地?史书说“匈奴南下牧马”,但墓里没马骨头,也不是游牧人的下葬方式。还有更怪的事。DNA实验室里,有个人骨的牙齿,要推翻流传千年的说法了。
基因密码
201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所合作。双方对这片墓地开展研究,做了DNA检测。通过检测,确定了新石器时代西北先民的身份。大家还意外发现,检测结果和现代汉族、藏族,甚至还与整个东亚民族的迁徙融合有关。
科研团队从人骨里挑了127具保存得不错的样本。他们做了提取和测序工作,最后得到89例父系和母系的DNA信息。这次研究规模不小,是中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古DNA研究之一。而且,以前没这样把DNA分析和考古文化结合起来做过,这是头一回尝试。
想弄明白上孙家寨的基因谜团,得先搞懂两个词。第一个是父系DNA,也叫Y染色体。父系DNA从父亲传给儿子,不容易变。靠它能追查男性祖先从哪来、怎么迁移。这种遗传只在男性中传递,就像家族的“姓氏密码”,记录着男性祖先的迁徙和征战。第二个词是母系DNA,也就是线粒体mtDNA。母系DNA由母亲传给孩子,女儿能再往下传。用它可以研究女性祖先的遗传路线。它像一条不断流的“血脉河”,能标记出女性族群的源头和融合情况。科学家对比古代和现代人群的DNA数据,就能画出远古人群的迁徙路线,弄清楚族群之间的关系。
分子史记
上孙家寨的研究重点在母系DNA。科学家从29例人骨牙齿中,提取到线粒体数据,还划分了单倍群。因为技术有局限,没研究父系DNA。这就成了历史空白,让人好奇。有人琢磨,匈奴骑兵来过,会不会带来新的父系DNA?还是本地羌汉男性主导了血脉传承?
2000年前,河湟居民的母系基因和现在的青海人很像。那些单倍群大多是东亚常见的,比如D、M类型。这表明,古代河湟居民和中原、藏缅族群关系近,和欧亚西部关系远。
3000 - 3300年前的样本里,能找到一点西部欧亚基因。但到了2000年前,这种基因就很少见了。科学家认为,西部人群向东迁移,到了青海、甘肃就没再深入,没成为主流。
这里还有个疑点。考古挖出匈奴铜印,但母系基因是本地的。有人这么解释,当年南下的匈奴人,男的数量多。他们靠结婚、掌权等方式,融入了当地。不过,女性血脉基本还是羌人和汉人。有人不同意:“匈奴骑兵难道都是光棍南下?”支持这个解释的人又有新想法。他们觉得,也许匈奴武士通过政治联姻,把贵族印记刻在青铜器上,可并没改变基因。
隐秘通道
研究DNA数据,能看出一条迁徙路线。3500年前,西部一些人顺着草原走廊向东,到了甘肃、青海。不过,他们没在这里扎根。2000年前的时候,东亚母系基因成了主流。那时形成的遗传结构,跟现在青海人的差不多。汉代,卢水胡也往东迁,到河湟就停下了。这地方成了欧亚西部基因向东扩展的尽头。政权换来换去,文化符号可能没了,但基因一直传了下来。
还有件事很关键。父系DNA数据不全,这里面藏着大秘密。消失的Y染色体去哪了?是打仗把传承断了,还是游牧民族下葬的方式,让证据没了?大家在评论区争来争去,可上孙家寨的地下,说不定还埋着能改写历史书的新发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