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上,那些从未走远的牵挂

一事易见 3天前 阅读数 5 #社会

老话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春寒料峭的细雨里,我蹲在外婆墓前擦拭石碑,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阿婆我来看您啦"。转头望去,穿校服的女孩正踮着脚尖往老槐树杈上系风铃,风掠过时叮叮当当的,倒像是老人家在笑着应声。

这场景让我想起前些天在小区看门的老张叔。他总在清明前把老伴生前最爱的君子兰搬到值班室,逢人就念叨:"这花啊,得见见人。"原来思念会变成这样具体的生活细节,像春天抽条的柳枝,悄悄缠住每个晨昏。

巷子口的修鞋匠老吴头,每年这时候都要晒他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街坊们都知道,那是他早逝儿子在技校得奖时送的第一件礼物。有回我打趣说该换新的了,他眯着眼穿针引线:"衣裳旧了,手温还在呢。"这话听得人心头一颤,倒像是给所有放不下的念想找了个落脚处。

前年疫情最重时,邻居王姨在阳台支了个香案。她说老头子托梦嫌冷清,得让青烟往天上捎点人间烟火气。那天整栋楼飘着艾草香,微信群里突然蹦出句:"王姐,给我留三根香成不?"原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只是平日里都掖在灶台边角。

朋友阿琳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去年给过世的父亲注册了个永远在线的微信账号。她每天通勤路上都要对着对话框碎碎念,上周忽然收到系统推送的"父亲节快乐"广告,盯着手机在地铁上哭花了妆。科技终究解不了思念的渴,但至少给无处安放的心意造了个树洞。

我认识位90后殡葬礼仪师,他说现在年轻人扫墓都带蓝牙音箱。有放相声的,有播游戏直播的,最绝的是个姑娘循环播放《新闻联播》——"我爸就爱守着电视等这个"。生死场里透出的幽默劲儿,倒比眼泪更戳心窝子。

菜市场卖豆腐的刘婶,总把过秤的零头抹掉。她说这是替车祸走的丈夫积德,"那死鬼活着时就爱占小便宜"。这种活人与逝者的互相救赎,像清明吃的青团,把苦涩的艾草揉进糯米的甜里。前两天看见她教小孙女打算盘,孩子手腕上系着褪色的红绳,正是当年她丈夫跑长途求的平安结。

朋友说自从奶奶走后,她养成了看天气预报就切换老家的习惯。手机里存着永远不再更新的号码,通讯录备注还是"别忘提醒奶奶吃降压药"。这些改不掉的生活惯性,何尝不是最绵长的悼念。

去年参加葬礼,听主家儿子念悼词:"妈总说等闲下来就去看海,结果洗衣机都没闲过。"这话惊醒了满堂宾客,有位大姐当场给老伴发消息改签了海南机票。你看,逝者最厉害的能耐,就是教会生者如何热气腾腾地活着。

清明上坟遇见位老先生,颤巍巍往老伴碑前摆新鲜草莓。他说:"她走前嫌贵舍不得买,现在倒能管够。"风卷起他灰白的鬓角,恍惚间像是老太太在嗔怪老头乱花钱。这种跨越生死的拌嘴,比任何情话都动人。

扫完墓往山下走,撞见几个孩童在溪边放纸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嚷嚷:"给我太爷爷的船要多叠层防水!"大人们笑作一团,春阳正好晒干眼角的湿意。忽然明白清明为何定在万物生长的时节——死亡从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那些离场的人啊,早化作我们看世界的目光,长成我们掌心的温度,变成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在某个起风的午后,忽然听见他们笑着说:"继续走,别回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事易见

一事易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