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轮交锋打完,特朗普罕见承认困境,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
近来,中美第一轮交锋已经打完,特朗普一手推动的关税大战如同一部充满槽点的肥皂剧,不仅让美国国内外市场鸡飞狗跳,也一次次让围观的吃瓜群众直呼过瘾。而就目前形势来看,这场贸易战的主角特朗普,在大张旗鼓地画了一个圈后,不得不面临由此带来的经济“反噬”效应。关税政策这把“双刃剑”,砍别人时也割痛了自己。
说到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的初衷并不难理解。他早在竞选期间就打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意图通过逆差扭转和制造业回流来增强美国经济。这一想法虽美,却低估了全球化的复杂性。比如,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的钢铁业,但却无形中增加了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如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利好有限之余,还招来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强势反击。但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的反制。就在美方对华加税落地时,中方立即展开了精准反击,瞄准美国最敏感的农业州。作为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大量把票投给他的农民生计受到威胁,让他倍感压力。特朗普也意识到了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关系,3月10日,据观察者网报道,在接受福克斯新闻专访时,特朗普亲口承认,美国经济会面临“过渡期”,关税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回升,他没有排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今次关税战的结果已经从资本市场的震荡中可见一斑。华尔街的不安情绪蔓延,科技股抛售潮汹涌而至。亚特兰大联储日前的预测数据显示,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跌至-2.82%,一周内预期下调510个基点,实际情况简直可以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特朗普在谈及经济衰退可能性时,开玩笑说着“讨厌预测这种事”,但各项指标早已说明一切。另一方面,对于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试图挽回一些信心,坚称“美国产品会因此变便宜”。但让人费解的是,现实中消费者感受到的却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这一部分成本最终还是会被转移到他们身上。此举无疑增加了美国民众的生活负担,加深了他们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不信任。
在美国搅动市场风云的时候,中国早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布局分散风险,减少对美方市场的依赖。同时,中国的反击不仅及时有力且生效,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其他国家参考的“示范”。许多国家开始更加主动地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加强与中国的贸易联系,从而提升自身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方若继续推行单边主义的关税政策,只会孤立自己,失去更多国际市场支持。中国的坚定态度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为全球提供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在开放、公平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协商。尽管特朗普政府在对外的表态上显得强硬,但内里的博弈却十分复杂。一方面,政策的朝令夕改让企业与市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各界对于持续贸易战可能导致的长期损失表示担忧。美国农业州的农民、受影响的高科技企业,都在对政策效果打上大大的问号。
如今,中美之间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大门并未关闭,关键在于美方是否愿意放下执念,与中方达成互惠共赢的协议。毕竟,再持久的“过渡期”也经不起长期的经济折腾。我认为贸易战无论如何只是权宜之计,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更大程度的相互理解,或许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特朗普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是所有人的福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