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总座驾变迁史,从低调奥迪到旗舰问界,揭秘车企高管用车哲学
华为汽车战略乾坤大挪移:余承东的隐退与“诸神之战”的序幕
余承东,还是不是那个“遥遥领先”的余承东了?
2025年6月17日,上海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眼尖的观众发现,余总头衔变了!
“华为车BU董事长”悄然消失,只剩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这仅仅是人事变动,还是华为汽车战略要变天了?
说白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头衔更迭,而是华为汽车业务内部一场乾坤大挪移的前兆。
一直以来,华为汽车业务玩的是“双轨制”——一边是余承东领衔的鸿蒙智行,深度参与造车,恨不得把汽车当手机卖;另一边是徐直军主导的HI模式,坚持做幕后英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华为要放开手脚,让这两条路子自己跑,跑到最后谁能胜出,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华为内部的“路线之争”了。
余承东,那是从手机战场一路杀过来的猛将,信奉“深度参与,才能成功”,力推鸿蒙智行,搞得风生水起;而徐直军,更像个技术派,坚守“不造车”的底线,只想做汽车行业的“博世”。
这两种思路,就像两条拧着的麻绳,一直较着劲。
你品,你细品,华为的汽车业务,是不是有点“既要又要”的意思?
既想深度参与,掌控全局;又想保持独立,不直接下场造车。
但理想汽车的成功,却给华为上了一课。
同样是学华为,理想汽车的市场表现,竟然比华为亲自操刀的问界还要好!
这到底是为什么?
2025年5月8日,理想汽车CEO李想更是语出惊人,公开表示要学习华为的组织管理和流程体系,简直是“明抢”华为的成功秘诀!
这说明啥?
说明华为的模式,被别人学走了,还学得更好!
这下,华为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汽车战略,是不是该换换脑子了?
而且,华为汽车业务的盈利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
眼下,鸿蒙智行的利润,几乎全靠问界撑着,其他的“界字辈”车型,喊得凶,赚得少。
这就像一个瘸腿的巨人,看着唬人,其实走不远。
更扎心的是,华为和合作车企之间,还存在着“信任危机”。
据说,华为要的分成比例太高,让车企们直呼“吃不消”。
这就像谈恋爱,光想着索取,不付出真心,早晚要崩盘。
2024年1月18日,问界M7交付延迟,更是把华为的短板暴露无遗。
用户集体投诉,要求给个说法,这说明啥?
说明华为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爬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为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路。
华为车BU向阿维塔派驻团队,探索HI Plus模式,试图找到新的增长点。
赛力斯更是直接改名,弱化汽车标签,一心一意跟着华为干。
2024年11月5日,长安汽车也宣布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要深度绑定,一起搞智能汽车。
这些努力,真的能让华为在汽车战场上笑到最后吗?
现在,华为汽车战略面临着一个关键选择:是继续坚持“电子消费品”的思路,还是回归汽车行业的本质?
2024年5月20日,华为公开否认与江淮汽车合作造车的传闻,说明华为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非常谨慎。
2024年8月12日,徐直军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底线,更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余承东的“消失”,意味着华为汽车战略,要从内部平衡,转向充分竞争。
这场“诸神之战”,到底谁能胜出?
规模和利润,哪个更重要?
这些问题,都需要华为好好思考。
对于华为来说,汽车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在不该赚钱的时候选择盈利,可能是透支了未来更大的市场格局,走着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