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沈醉送毛人凤离开昆明后,懊悔不已地说:我当初就不该心软
1949年9月,沈醉送毛人凤离开昆明。毛人凤走后,沈醉懊悔不已,说:“我当初就不该心软没有亲手杀了他。”
毛人凤比戴笠小一岁,两人是同乡,也是故交。早年,毛人凤还曾资助过落魄的戴笠,并推荐他进入黄埔军校。这份情谊,戴笠一直铭记在心。因此,在戴笠发迹后,他对毛人凤一路提携,使他成为了军统的二号人物。
沈醉,比戴笠小十几岁,跟戴笠的儿子差不多大。他18岁就加入了军统,深受戴笠的赏识和器重。戴笠不仅在工作上对他悉心栽培,还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沈醉对戴笠,既敬畏,又感激,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再生父母”。
在戴笠的领导下,这三个人,组成了军统的核心领导层。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级关系,也有袍泽之情,甚至还有一些类似于“父子”般的感情。
可是,随着戴笠的突然离世,这种“和谐”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戴笠一死,谁来接替他的位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军统内部,各派势力都蠢蠢欲动,想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分一杯羹。
当时,军统内部主要有三大派系:
一派是以毛人凤为首的“浙江派”。这一派,是戴笠一手扶植起来的,对戴笠忠心耿耿。他们认为,毛人凤作为戴笠的“左膀右臂”,理应接替戴笠的位子。
另一派是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这一派,资历较老,在军统内部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认为,郑介民资格老,经验丰富,应该由他来领导军统。
还有一派是以唐纵为首的“湖南派”。他们认为,唐纵年轻有为,有魄力,有能力,应该由他来领导军统。
这三派势力,为了争夺军统局局长的位子,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
毛人凤作为戴笠的“接班人”,自然是志在必得。他觉得自己资历够老,能力也够强,而且还有戴笠留下的“政治遗产”,理应成为军统的新“掌门人”。
沈醉,作为戴笠的“铁杆亲信”,自然是坚定地支持毛人凤。他觉得,毛人凤是戴笠一手培养起来的,对戴笠最忠诚,也最了解戴笠的“治军方略”,应该由他来继承戴笠的“衣钵”。
可是,毛人凤和沈醉都低估了形势的复杂性。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最终,郑介民胜出,成为了军统局的新任局长。
郑介民之所以能够胜出,一方面是因为他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善于玩弄权术,拉拢了一批中间派。
郑介民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威”。他知道,要想坐稳军统局局长的位子,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消除戴笠的影响。
于是,他开始对军统内部进行“大清洗”,一口气撤换了七个处长,把戴笠的亲信都赶出了权力中心。
郑介民的这一举动,让毛人凤和沈醉感到了巨大的危机。他们知道,郑介民这是在“剪除异己”,下一步,就要对他们下手了。
为了自保,也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毛人凤和沈醉决定联手反击。
他们开始暗中搜集郑介民的“黑材料”,准备找机会把他拉下马。
可是,郑介民这个人,非常谨慎,很少留下把柄。毛人凤和沈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沈醉想到了一个“妙计”。
他知道,郑介民的老婆,是个贪财又迷信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还经常打着郑介民的旗号,在外面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于是,沈醉决定,从郑介民的老婆身上下手。
他先是派人暗中搜集了郑介民老婆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的证据,然后,又精心策划了一个“陷阱”。
那段时间,正好赶上郑介民五十岁生日。
郑介民这个人,虽然为人谨慎,但也很爱面子。他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风光”一下。
但是,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大操大办,怕被人抓住把柄。
于是,郑介民就暗中授意自己的亲信,在军统内部散布消息,说这是郑局长在任上的第一个大寿,大家一定要好好表现。
毛人凤和沈醉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机会来了。
沈醉主动找到了郑介民的老婆,对她说:“夫人,您知道吗?,局里有些兄弟,因为给局长送了寿礼,被局长给骂了。他们都觉得,自己的一片‘孝心’,被局长给辜负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郑介民的老婆听了,心里一惊。她问沈醉:“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局长不让大家给他送礼吗?”
沈醉说:“夫人,您有所不知。局长这个人,最讲究‘清廉’,他不想让人说他‘借机敛财’。所以,他才不让大家给他送礼。”
郑介民的老婆听了,有点儿不高兴。她说:“这有什么?过生日收点儿礼,不是很正常吗?再说,局长辛辛苦苦为党国工作,大家给他送点儿礼,也是应该的。”
沈醉说:“夫人,您说得对。可是,局长不这么想。他还说,‘五十不办,六十不发’,这是老规矩,不能破。”
郑介民的老婆听了,更不高兴了。她说:“什么‘五十不办,六十不发’?我怎么没听说过?这是谁说的?”
沈醉说:“夫人,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您想想,局长今年才五十岁,要是大操大办,那不是‘折寿’吗?等到局长六十岁的时候,再大操大办,那才是‘添福添寿’。”
郑介民的老婆听了,觉得沈醉说得有道理。她点了点头,说:“好吧,既然局长不让办,那就算了。不过,私底下,我还是可以收点儿礼的吧?”
沈醉说:“夫人,这是当然的。您是局长的夫人,谁敢不给您面子?不过,您可千万别让局长知道了,免得他生气。”
郑介民的老婆说:“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就这样,郑介民的老婆,在沈醉的“诱导”下,开始秘密地为郑介民操办寿宴,并大肆收受贿赂。
而这一切,都被沈醉偷偷地拍了下来。
几天后,沈醉把这些照片,连同郑介民老婆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的证据,一起交给了毛人凤。
毛人凤拿着这些材料,直接找到了蒋介石。
蒋介石看了这些材料,勃然大怒。他把郑介民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郑介民知道,自己这次是栽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只好主动辞去了保密局局长的职务。
郑介民一倒台,毛人凤就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他的位子,成为了保密局的新任局长。
按理说,沈醉在扳倒郑介民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人凤应该对他“论功行赏”。
可是,毛人凤却并没有这么做。
他上台后,把沈醉调到了云南,让他去当云南站的站长。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毛人凤这是在“排挤”沈醉。
沈醉心里也明白,自己这是被毛人凤给“卸磨杀驴”了。
他觉得自己为毛人凤做了那么多事,到头来,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他又能怎么样?他只能把这份不满,深深地埋在心底,表面上,还继续对毛人凤毕恭毕敬。
1949年8月,一封来自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的密电,摆在了沈醉的面前。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几个字:除掉杨杰。
杨杰,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在军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为什么要除掉他?
沈醉心里清楚,这一定是蒋介石的意思。因为杨杰的政治立场,已经跟国民党渐行渐远。
在国民党看来,杨杰就是一个“危险分子”,必须除之而后快。
可是,接到这个命令的沈醉,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知道,毛人凤的命令,就是蒋介石的命令。违抗命令,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他又不想杀杨杰。因为他和杨杰,还有一段特殊的“渊源”。
原来,沈醉和杨杰,在昆明是邻居。他们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杨杰每次回家,都会跟孩子们打招呼,还会给他们带一些糖果之类的零食,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杨伯伯”。
沈醉的老母亲素与杨杰交好,她经常跟沈醉说,杨杰是个好人。
如此一来,沈醉心里十分纠结,但毛人凤那边又催得急,如果继续拖下去,势必会让毛人凤起疑心,到时候自己也没好果子吃。
无奈之下,沈醉召集了几个心腹,在家里商量对策。
沈醉对他们说:“现在,毛人凤已经对我起了疑心,如果不杀杨杰,我是过不了关的。”
沈醉的计划是这样的:他先派人去杨杰经常去的地方埋伏,伺机开枪,如果不行,就直接去家中刺杀。
几个心腹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于是,他们就开始按照沈醉的计划行动。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个计划,竟然被沈醉的老母亲给听到了。
那天晚上,沈醉和几个心腹在家里商量事情,沈醉的老母亲,就在隔壁的房间里。
老太太耳朵好使,把他们说的话,听了个一清二楚。
等几个心腹走了以后,老太太气冲冲地走了出来,指着沈醉的鼻子就骂:“你这个不孝子!你怎么能这么狠心,连杨杰这样的人都要杀?你忘了,他平时对你怎么样?你忘了,孩子们都叫他‘杨伯伯’吗?”
沈醉被母亲骂得抬不起头来。
他连忙向母亲解释说:“妈,您别生气,我这也是没办法。这是毛人凤的命令,我不敢不听。”
老太太说:“什么命令不命令的?难道为了一个命令,你就可以杀人吗?你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沈醉无言以对。
老太太又说:“我告诉你,你要是敢杀杨杰,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沈醉是个孝子,他最怕的就是母亲生气。看到母亲这么生气,他只好答应母亲,不杀杨杰。
可是,不杀杨杰,他又怎么向毛人凤交代?
思来想去,沈醉决定,还是先拖着吧。
他给几个心腹打电话,取消了暗杀计划。
然后,沈醉又给毛人凤发报,说自己如何“尽心尽力”地部署行动,可是杨杰如何“狡猾”,如何“行踪不定”,所以一直没有得手。
毛人凤看了沈醉的电报,心里自然是不相信的。
没过多久,毛人凤就亲自来到了昆明。他带着保密局西南区长徐远举、副区长周养浩等一帮亲信,气势汹汹地来到了云南。
毛人凤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沈醉叫来,问他杨杰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沈醉支支吾吾地说:“毛局长,我一直在部署,只是杨杰的行踪,实在是太难捉摸了。我派人去过他经常去的地方,可是都没有找到他,现在人已经去香港了。”
毛人凤听了,脸色一沉,说:“沈站长,你是不是在敷衍我?杨杰逃了,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沈醉吓得一哆嗦,连忙说:“毛局长,您别误会,我绝对没有敷衍您,只是行动过程中出了点意外,让他钻了空子。”
毛人凤冷笑一声,说:“沈站长,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跟杨杰是邻居,你们两家还有来往,你是不是舍不得下手?”
沈醉听了,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表示说:“毛局长,你的命令就是总统的命令,借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违抗!”
毛人凤盯着沈醉,看了半天,才缓缓地说:“算了,这次的事,就当是个教训,以后你可别再出岔子了。”
为了“敲打”沈醉,毛人凤在昆明期间,就住在沈醉的家里。
这下子,沈醉可就更难受了。他每天都生活在毛人凤的“监视”之下,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他知道,毛人凤这是在“逼”自己。如果自己再不动手,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
就在沈醉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在他的脑海中闪过:要不,干脆把毛人凤给干掉?
这个念头一出,沈醉自己都吓了一跳。
他心想,这毛人凤是保密局的局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要是自己光天化日把他给杀了,那自己也活不了。
可是,转念一想,沈醉又觉得,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只要毛人凤一死,自己就不用再受他的“挟制”了。到时候,自己就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沈醉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他开始暗中策划,如何除掉毛人凤。
他想到了用毒。
在军统,沈醉可是个用毒的“高手”。他曾经用毒药,暗杀过不少人。
他费了一番周折,搞到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慢性毒药。这种毒药,只要服用一点点,就会慢慢地毒发身亡,而且很难被查出来。
沈醉把毒药藏在身上,准备找机会下手。
可是,当他真的要动手的时候,他又犹豫了。
毕竟,毒杀毛人凤,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要是败露了,自己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沈醉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机会,突然出现了。
有一天,毛人凤要去见云南省主席卢汉,商谈“机密”。
沈醉觉得,这是一个下手的绝佳机会。
他趁着毛人凤不在家,偷偷地溜进了毛人凤的房间。
在毛人凤的房间里,他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封电报。
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台湾方面发来的,让毛人凤“速回台北,有要事相商”。
沈醉一看这电报,心里一喜。他想,这真是“天助我也”!
他决定,就在当天晚上动手。
沈醉计划,在毛人凤回来后,趁着给他倒水的机会,把毒药投到他的水杯里。
这样一来,神不知,鬼不觉,谁也不会怀疑到自己头上。
等到毛人凤回到台湾,毒发身亡,那就更跟自己没关系了。
想到这里,沈醉的心里,一阵激动。
傍晚时分,毛人凤回来了。
沈醉强装镇定,迎了上去,说:“毛局长,您回来了。累了吧?我给您倒杯水。”
沈醉一边说,一边把手伸进了口袋,摸到了那个装有毒药的小纸包。
就在这时,毛人凤突然说话了:“老沈,我过几天就要离开昆明了,你过来,陪我聊聊。”
沈醉一愣,只好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走到毛人凤的身边,坐了下来。
毛人凤看着沈醉,笑了笑,说:“老沈,你还记得咱们刚进军统那会儿吗?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喽啰’,整天跟在戴老板屁股后面跑。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也挺有意思的。”
沈醉听了,心里一阵感慨。他点了点头,说:“是,毛局长,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让人怀念。”
毛人凤又说:“老沈,你是个有能力的人,戴老板生前一直都很器重你。我能坐上这个保密局局长的位置,还都是靠了你老弟。说起来,这几年确实亏待你了,你可不要放在心上。”
那晚,两人聊了不少在军统的往事,气氛颇为融洽。
这么一来,沈醉倒是动摇了。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于是,沈醉最终还是把毒药倒进了马桶。
几天后,毛人凤要离开昆明了。
沈醉去机场送行,一路上,两人“谈笑风生”。
到了机场,毛人凤拍了拍沈醉的肩膀,说:“老沈,云南这边,就交给你了。好好干,别让我失望。”
沈醉点了点头,说:“毛局长,您放心,我一定尽力而为。”
说完,毛人凤转身准备登机。
就在这时,沈醉突然说:“毛局长,有件事,我想向您请示一下。”
毛人凤停下了脚步,转过身,看着沈醉,说:“什么事?”
沈醉说:“毛局长,如今昆明局势危急,我担心守不住。云南站的转移,是不是该提早做个准备?”
毛人凤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他冷冷地看着沈醉,说:“老沈,你这是什么意思?仗还没打,你就想着逃跑?难道你忘了军统的规矩了吗?”
沈醉连忙解释说:“毛局长,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觉得,咱们应该早做打算,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毛人凤说:“老沈,你莫不是怕死?”
沈醉说:“毛局长,我真的不是怕死。我只是觉得,咱们不能让弟兄们白白送死,能保存一点力量就保存一点。”
毛人凤冷笑一声,说:“老沈,你少跟我说这些没用的!我告诉你,你要是敢临阵脱逃,我一定军法处置你!”
沈醉还想再解释,却被毛人凤打断了:“老沈,我告诉你,你要是真想活命,也不是没有办法。”
沈醉一愣,说:“毛局长,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毛人凤凑近沈醉,压低声音说:“老沈,你这么聪明,难道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你可以学学古人,‘诈降’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说完,毛人凤转身,大笑着走上了飞机。
沈醉站在那里,望着远去的飞机,心里一阵冰凉。
他终于明白,自己还是太天真了。他以为,自己和毛人凤之间,还有袍泽之情,还有兄弟之义,可现在看来,这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在毛人凤的眼里,自己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
想到这里,沈醉懊悔不已,说道:“我当初就不该心软没有亲手杀了他。”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云南起义,扣押了沈醉。沈醉顺应形势,在起义通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据他的回忆录中描述,自己是被迫起义。
尽管如此,沈醉对起义还是有一定的贡献,比如他主动交代了保密局在云南潜伏的特务组织,还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文,劝说老部下们放下武器。
因此,到了1980年,我党恢复了沈醉“起义将领”的身份。
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肺癌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