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周海婴到八道湾,一老妇坐在门口,得知其身份后竟破口大骂

渔人说文史 1周前 (04-07) 阅读数 1 #历史

【前言】

周海婴是在上海呱呱坠地的,一直到他老爸离世,他压根儿不知道北京还有他们一家的房子呢。

1948年,北平迎来了解放,当时19岁的周海婴跟着妈妈许广平,从东北一路到了北京。母子俩暂时住在一家小旅馆里。记得那是个冬天的下午,鲁迅的老朋友章川岛叔叔带着周海婴到处逛逛。走着走着,章叔叔突然问:“想不想去看看你们的新家?就在八道湾附近,是你爸爸以前买的房子哦。”

周海婴长大后,好几次听到别人提起八道湾,心里头特别想去看看那儿,充满了憧憬。

可一到八道湾,就看见门口坐着位老太太。章川岛先生跟她讲了来由,没想到老太太立马就开骂,把周海婴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位老太太究竟是谁呢?

【“八道湾只有一个中国人了”】

周海婴对这个骂骂咧咧的老太太完全没印象,根本想不起来啥时候得罪过她。

那老太太骂得可凶了,骂了好一阵子,觉得用汉语骂不过瘾,干脆改成了日语,一边骂还一边比划,那架势凶得很,就好像周海婴是个闯进她地盘的捣蛋鬼一样。

章先生在一旁看到老妇人的行为如此厉害,连忙拽着周海婴就往外走,他压低声音对周海婴说,那位老妇人其实是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

聊到羽太信子,周海婴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可他还是纳闷,自己毕竟是她的亲侄子,又是头一回见面,就算长辈间有啥解不开的疙瘩,也不该冲着他一顿乱骂啊。但慢慢地,周海婴好像琢磨出点味儿来了。

周海婴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里父母宠着,他啥家务事都不管。可自从他爸走了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少。慢慢地,他开始试着去理解父亲,也从中了解到爸妈和亲戚们之间的一些恩怨情仇。

1919年那会儿,鲁迅把绍兴老家的老房子给卖了,带着全家人搬到了北平生活。

按理说,这么大规模又耗时费力的事情,周作人一家作为新房子的主人,理应搭把手。但周作人却瞅准了大哥搬家的档口,跟学校请了长假,干脆带着老婆孩子跑到日本去探亲了。

周作人跟家人还有小舅子出去玩了好几个月后,终于回到了国内。这时候,鲁迅早就已经把所有新家的事情都打点妥当了,周作人没帮上一点忙,就直接住进了新家。

八道湾那宅子,是个挺宽敞的三合院,里头有三进院子。鲁迅心疼弟弟一家,就把位置最好、最大的屋子让给他们住了。他自己呢,就搬去了个光线不太好,整天晒不着太阳的小房间。

安顿好家里后,鲁迅考虑得很周全,他和弟弟的钱放在一起用,养活全家人。

本来朱安是要负责管钱的,但她不认识字,能力也不够管好家里的事,所以鲁迅就把管钱的任务交给了羽太信子。

要是两家都能各退一步,生活也能和和睦睦的。但羽太信子从打一开始,心里就盘算着要把八道湾全占为己有。

拿到管家大权后,羽太信子就像是突然发了财的穷人,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没个规划。饭菜稍不对胃口,立马就让厨房重新做。家里其实没几个人吃饭,但佣人就有六七个,还不算上专门接送孩子上学的黄包车夫呢。

对于这事儿,周作人心里头是认可的。他就图个吃喝不愁,书房里头能清静会儿,至于家里的柴米油盐那些琐碎事儿,他压根儿不关心,从来都不插手。

羽太信子一闹腾,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没办法,只好离开了。接着,她又把注意力转到了鲁迅一家身上。

没过多久,周作人怒气冲冲地拿着一封信,一脸恼火地告诉大哥,以后别去后院了。被冤枉之后,鲁迅二话不说,直接带着老婆搬离了八道湾的家。

没过多久,鲁迅的母亲鲁瑞也实在忍受不了八道湾那冷冰冰的氛围了。

鲁瑞这人挺开通,对于儿子娶了个日本媳妇,他并没有啥意见,还觉得平时生活里可以让着点儿羽太信子。不过,老太太要是看到儿子对媳妇太过纵容,心里就会有点着急,觉得儿子有点不争气。

羽太信子成了家里的主事人后,变得越来越霸道,啥事儿都得按她的意思来,稍有不顺就生气,有时候一发起火来还会直接晕倒。

家里人都以为羽太信子身体出了啥毛病,赶紧请了医生来看看。可医生检查后也说不上来具体是啥病。这时,羽太信子的弟弟就安慰大家说,别担心,过会儿自己就会好的。

但渐渐地,周作人发现自己越来越常这样做,心里也开始发怵,对妻子几乎是有求必应。这样一来,羽太信子就变得越来越霸道强势了。

鲁瑞觉得八道湾没了家的温暖,就也走了。从那以后,八道湾就成了羽太信子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方。

鲁迅调侃说:“八道湾里,就剩下这么一个中国人了”,以此来挖苦羽太信子和他的弟弟所作所为。

【羽太信子对八道湾的执念】

赶走大哥一家后,周作人把空出来的房子都租了出去,生活过得那叫一个自在。不过呢,他却把照顾老母亲这事儿给抛到脑后了。

鲁迅离世后,鲁瑞心里头那个痛啊,真是没法说,她跟周作人说:“老二啊,往后妈就指望你了。”可周作人却叹了口气,回了句:“我难啊。”压根儿没打算把养妈的担子挑起来。

许广平带着周海婴,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尽管如此,许广平还是硬着头皮,坚持给远在北平的婆婆寄钱。家里穷得叮当响的时候,许广平没少求周作人,说赡养老人的事儿,咱俩能不能一人一半。可左一封信右一封信地寄出去,愣是石沉大海,没半点回音。

鲁迅走了以后,一直到1937年,鲁瑞老人的生活费都是许广平在负责。只有在1938年1月那次,周作人才给了老妈50块钱生活费。

老妈妈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周作人却挺滋润,尤其在日寇占领那会儿,他出门都坐汽车,花费不小。尽管如此,周作人还跟好朋友抱怨,说自己留在北平苦熬,全是为了照顾老妈。

八道湾那地方,鲁迅当初是为了给兄弟三人和他们家人找个安身之所才买的。他还专门请了好多亲朋好友来当见证,大家一起签了个合同,把事情给定下了。

契约上白纸黑字写着,八道湾的产业被分成了四份,鲁迅和两个兄弟各拿一份,剩下的一份归母亲鲁瑞所有,而房产证上写的是鲁迅的名字。

不过,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可不这么想,他们对八道湾的那些家产简直着了魔。因此,羽太信子一瞅见周海婴,立马就变得跟疯子似的。

羽太信子给周海婴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哪怕到了晚年,周海婴回想起那时,都觉得仿佛就在眼前。

打那以后,周海婴就再也没去过八道湾那个地方了。

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对那房子真是死心眼儿,连亲情都不要了。可鲁迅和周建人就不一样,他们从没把那房子当宝,觉得它没那么重要。等新中国一成立,他俩二话不说,就把各自那份房产捐给了国家。

有人建议说,八道湾那儿应该留着,当鲁迅先生的老房子。但周海婴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没必要。他说,鲁迅先生自己其实压根儿就没咋在那住过。要是问起北京哪儿更像鲁迅先生的家,周海婴觉得,西三条那个地方才最合适呢。

这么说吧,周海婴对八道湾根本没啥感觉,他从来不觉得那是他爸的家,反倒是羽太信子,她反应得太激烈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渔人说文史

渔人说文史

文以载道,兼贻诸君为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