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三高”防控指南!
5月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 “三高”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如何正确认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膳食?怎样正确使用降脂药物?
“三高”患者
自我管理核心知识
“三高”通常指血压、血糖、血脂的异常升高,对应的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三高”常常并存,易形成“两高”或“三高”共患;如果控制不佳,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严重威胁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高”的防控需要每个人履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学会疾病预防、控制与管理的技能;家庭在生活方式调整、规律用药和定期监测等方面也应给予支持、鼓励与监督,帮助患者有效控制“三高”,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生活。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
1
正确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一般根据未使用降压药状态下的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结果进行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1)诊室血压:非同日3次规范化测量诊室血压,3次测量的全部血压值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家庭血压:连续5~7天规范化测量家庭血压,所有测量血压读数的平均值达到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
(3)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达到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白天血压平均值达到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达到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70mmHg。
35岁及以上居民应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早期治疗。
2
坚持长期规律服药与生活方式干预
采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需要遵医嘱长期、规律用药,并保持血压达标,切不可擅自停药;同时,生活方式改善等非药物干预可以控制血压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应长期坚持。
3
降低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量,钠的摄入量建议降至2克/天(食盐5克/天),建议在烹饪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同时也要减少摄入含钠量较高的加工食品。肾功能良好者建议使用低钠富钾盐,同时增加富含蛋白质、优质碳水化合物、钾与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4
科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干预应在医生评估下进行,保证安全性。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混合训练,也建议同时结合呼吸训练、柔韧性和拉伸训练等。对于收缩压>160mmHg者,在血压得到控制前不推荐进行高强度运动。
体重正常患者应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体重指数18.5~23.9kg/m2 ,腰围<90cm(男性)、<85cm(女性)。
体重控制不佳者,将减重5%~15%及以上作为体重管理的目标,一年内体重减少初始体重的5%~10%。
5
戒烟限酒
积极戒烟,可前往戒烟门诊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行为和戒烟药物等方式干预,避免使用电子烟作为替代,同时注意避免接触“二手烟”。不建议饮酒,任何剂量的饮酒对健康均无益处,建议零饮酒。
6
保持健康且高质量的睡眠
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8小时,老年人保持在6~7小时。出现睡眠障碍问题如失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干预治疗。
7
减轻精神压力
持续的压力与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必要时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瑜伽、正念和冥想、太极拳、深呼吸练习、听音乐等减压干预。
8
做好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应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因血压在一天当中有波动,应每日早晚各测量2~3次,取平均值,详细记录测量日期、时间和读数。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天。
9
积极参与心脑血管、肾脏疾病早筛
心脑血管、肾脏等疾病早期筛查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步骤。通过定期检查,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可被评估,医疗专业人员根据评估结果可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建议,长期坚持可预防控制心脑血管、肾脏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10
“三高”应共管
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常常相伴出现,相互作用,共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共病患者应“三管齐下”,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从而全面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
01
正确认识糖尿病
当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糖尿病症状,再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但出现了血糖的异常,需改日复查,综合多项血糖指标由医生进行诊断。
诊断的血糖值应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建议一般人群从35岁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至少每3年重复筛查1次,定期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02
合理膳食,定时定量
糖尿病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学会使用食物交换份法。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食品、非淀粉类的蔬菜等,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尽量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03
科学运动,量力而行
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中等强度的感觉是“还能说话但是不能唱歌”。无禁忌证者每周还可进行2~3次的抗阻运动,如墙壁俯卧撑、哑铃训练、弹力带训练等。糖尿病患者运动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测、运动能力评估和禁忌证筛查,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04
注重体重管理
超重或肥胖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调整生活方式,控制总能量摄入,患者体重减轻5%,可改善血糖以及血压、血脂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05
警惕酒精危害,建议戒烟
推荐糖尿病患者不饮酒。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戒烟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建议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戒烟。
06
坚持血糖监测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自我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监测频率根据病情实际需要决定:
只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口服降糖药者,可监测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基础胰岛素治疗者,应监测空腹血糖;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特殊人群(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患者)应有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在治疗初始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6个月检测1次。
07
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
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是血糖控制的基础,应贯穿于血糖管理的始终。当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无法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早期联合用药是达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发生的同时,也要定期进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病等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08
掌握足部护理技巧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1次全面的足部检查以识别风险。平日不赤脚走路、不穿薄底拖鞋,坚持穿袜子和鞋子;洗脚时水温要低于37℃;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平剪趾甲,两侧不要有过深弧度;每日自我监测1次足皮肤温度,如果异常需及时就医。
09
学会识别低血糖
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则属于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低血糖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摔和昏迷等。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血糖监测不能忽视。糖尿病患者应常规随时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饼干、糖果等,以及时应对低血糖。
10
血压、血脂和血糖应综合管理
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降压目标为<130/80mmHg。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1次血脂,进行降脂药物治疗时,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首要目标,患者应遵医嘱服药。
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
01
正确认识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实际上,血脂异常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根据空腹静脉血清检测指标将血脂异常分为4种,分别为: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5.2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1.7mmol/L)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
当上述血脂指标一项及以上异常则可诊断为血脂异常。
02
正确使用降脂药物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干预是血脂管理的核心策略,危险程度越高,血脂指标管理越严格。降脂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值的患者,应考虑遵医嘱加用降脂药物,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03
坚持低脂高纤饮食
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和鱼类的摄入,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40克。高脂血症人群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300毫克,而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毫克。
04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建议进行每周5~7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ASCVD患者应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后,再进行身体活动。
05
维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的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减少每日食物总能量(每日减少300~500kcal)、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来维持健康体重。对于体重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前往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中心/减重门诊进行临床干预。
06
积极戒烟
吸烟会直接或间接干扰脂质代谢,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无论吸烟年限长短,戒烟均可显著改善血脂和整体健康。可选择戒烟门诊、戒烟咨询热线以及药物来协助戒烟。
07
限制饮酒
做到不饮酒或限制饮酒,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尤其需要严格限制酒精摄入并警惕胰腺炎的发生。
08
定期检测血脂
建议年龄低于40岁的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四项(TC、LDL-C、HDL-C、TG)检测;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脂检测。
09
重点人群增加血脂检测频率
有ASCVD(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病史、有多个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有早发ASCVD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65岁患ASCVD)或家族性高脂血症、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10
共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更严格
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患者,其调脂治疗应根据不同ASCVD危险程度确定目标值,需遵医嘱坚持治疗。
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异常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单独管理其中一项往往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将“三高”共管作为现代慢性病防控的关键策略,能够降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有“两高”或“三高”的患者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通过管理好共患疾病收获健康的生活。
来源:北京发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