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观广西:桂林旅游的困境,守着“聚宝盆”却在“要饭”怎么破?
广西桂林。这几天有关“桂林累计亏损10亿元”的消息引发关注。威记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标题,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标题党。开什么玩笑,“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名头可不是盖的。
因为威记在桂林待过几年,可以说也是玩遍了桂林。在威记印象中,桂林山水别具一格,阳朔的十里画廊更是美不胜收。物价也相对合适,对于旅游来说,性价比也高。
可是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对于造成“桂林累计亏损10亿元”的说法,却有另外的说辞和自己的见解:
1、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走过很多的山山水水,感觉都美不过桂林山水,但是桂林山水就像一个漂亮的姑娘,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这个姑娘除了漂亮,教养不行,家境差;
2、实在想不通搞不懂,旅游那么好,很多景点都收钱了,还亏损?亏就亏吧,还亏损还那么多!难以理解!
3、风景是美,毋庸置疑,就是体验不太好,特别是对喜欢自驾的游客不太友好,景区周边则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挂上价码,各种乱七八糟的揽客。
4、作为桂林人,真是惭愧,我一个人本地人,去阳朔都得先问问老乡,真难。
5、刚从桂林回来,体会太深了!景区开发过渡,美丽的河流山川自然风光到处都是人工开发痕迹,商业化严重,完全失去了山水田园的幽深意境和静谧氛围,体验和预期偏离太大。
6、旅游是考验一个地方全方位管理的一面镜子,旅游对拉动消费的因素是全方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旅游市场管理混乱,宾馆价格管理问题突出,导致去桂林旅游的人员旅游幸福指数非常低。
7、阳朔旅游已经变味了。我一桂林本地人在阳朔都会被坑,更别说外地人了,全部是当一次性生意来做的,就想着宰一次狠的,不想着细水长流。
8、作为正宗桂林人,我是很爱桂林山水,但是我们城市面貌真的很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感觉。
9、格局太小,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同属桂林的全州、兴安、龙胜、荔浦、资源等县均有国内驰名的景区,桂林却不能建立旅游交通专线把这些景区与阳朔核心景区相互联通,无非是想把漓江视为禁脔,人为隔绝了各县各景区之间的良性竞争,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导致的旅游质量长期原地踏步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
要是简单归结来说,就是给人感觉就是桂林在吃老本,而没有顺应时代潮流,革新文旅方式。真是老天抢着喂饭的地方,却守着“聚宝盆”在“要饭”!
桂林的困境并非孤例。当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城市"通过创意营销频频出圈时,这座老牌旅游城市却仍在重复"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传统叙事。漓江渔火表演二十年如一日,象鼻山文创产品停留在钥匙扣阶段,就连最负盛名的《印象·刘三姐》也显露出审美疲劳的迹象。
要打破这种僵局,需要从"山水变现"转向"文化赋能"。阳朔遇龙河畔的废弃糖厂被改造成网红民宿集群就是成功范例——既保留了工业遗迹的筋骨,又注入了现代美学的灵魂。
数字技术更是亟待开发的蓝海,VR技术能让游客穿越到徐霞客笔下的古桂林,区块链可以给每一幅漓江摄影作品生成数字藏品,而AI导游则能根据游客偏好定制专属的"山水剧本杀"。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旅游生态的重构。当淄博靠烧烤逆袭、榕江凭村超爆红时,桂林完全可以把喀斯特地貌变成攀岩爱好者的天堂,让龙脊梯田成为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壮侗村寨,稍加改造就是绝佳的沉浸式戏剧舞台。
毕竟,当代游客要的不再是"到此一游"的打卡照,而是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化体验。
站在漓江的游船甲板上,看着两岸依旧美丽的山水,忽然想起柳州螺蛳粉的逆袭故事——同样作为传统符号,前者困在明信片里,后者却闯出了百亿产业,成为广西名品牌。
或许桂林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把吊脚楼改造成星空民宿的勇气,是把山歌对唱变成元宇宙演唱会的想象力。这座城市的山水足够养育千百年的文人墨客,现在该养育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旅新物种了。
莫负山水莫负卿,“累计亏损10亿元”,真的是一个笑话!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