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外藩继位,为何汉文帝能坐稳皇位,刘贺却27天就被废
在公元前74年,年仅19岁的刘贺,因权臣霍光拥立,得以继承大统。彼时,汉昭帝驾崩,刘贺由此登上皇帝宝座,开启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涯。
可谁能想到,才过去短短27天,霍光就把刘贺给废了。为啥呢?原来是刘贺和他那帮人,在这期间坏事做尽,足足干了1127件,如此恶行,实在没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大家心里清楚,这实则是他与霍光在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所导致的局面。双方权力博弈之下,最终他未能胜出,才有了这般结局。
这般结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刘贺的先辈汉文帝刘恒。当时,刘恒同样是以毫无根基的诸侯王身份,踏入那危机四伏的长安,继而继承皇位。
汉文帝跟刘贺大不一样,他靠着精妙谋略,稳稳掌控皇位。汉文帝的一系列举措,成功开创了文景之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国家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刘贺与汉文帝刘恒究竟存在哪些差异,致使一人痛失皇位,另一人却能稳坐天下长达二十三年之久?
【01、两人的心态不同】
年仅24岁的刘恒,听闻使者告知,宗室与功臣们有意让他赶赴京城登基称帝。那一刻,他心里顿时充满了忧虑。
这时候朝廷局势乱成一团。吕氏才被清除,大权落入功臣手中。没人能猜透,他们究竟是打算哄骗刘家宗室到长安来一锅端,还是想扶个傀儡皇帝便于自己掌控,亦或是真心要立个名副其实的皇帝。
他小心地叫来大臣们商议,接着打发舅舅薄昭前往长安城探听情况。等薄昭传回消息,大致确认长安城比较安全,他才在亲信大臣的陪伴下,不紧不慢地朝着长安城进发。
不难设想,刘恒在前往长安城途中、等待薄昭消息那段日子,肯定没少和亲信反复琢磨长安城的形势。对于抵达长安后具体该采取什么行动,他们必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无疑给后续刘恒顺利掌控权力,铺就了稳固根基。它宛如一块牢固基石,让刘恒在掌权之路迈出的每一步,都有了可靠支撑,对其成功掌权助力颇大。
年仅19岁的刘贺,听闻霍光一众邀他前往京城登基称帝,那兴奋劲儿,就像整个人都飘起来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完全沉浸在即将成为皇帝的巨大惊喜之中。
夜里,长安城来的玺书送到。约摸凌晨1点,刘贺趁着烛火,急忙拆开玺书查看。没多耽搁,当日中午,他便收拾行囊,朝着长安的方向启程出发。
这般匆忙启程,根本没时间好好规划行程和安排随行人员。出发不过四五个钟头,侍从们的马因一路疾驰,一匹接着一匹累毙在路上。
因随行人员安排失当,昌邑国臣子们瞅准“发达”契机,一窝蜂随刘贺出行。约下午四五点,郎中令龚遂追上刘贺,经一番劝说,终让刘贺把多余人员打发回昌邑国。
在行程中,刘贺肆意妄为。还未抵达长安,便公然抢夺民间女子,完全没有意识到要注重自身形象,毫无约束自身行为的觉悟,行事可谓放纵至极。
刘贺这般心态,致使他根本无力招架长安城那错综复杂的局势,对于如何应对霍光更是毫无盘算。他最后的落败,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范畴之内。
【02、两人的手段不同】
刘恒抵达长安后,与功臣们暗中有过好几回较量,每次交锋,他都巧妙应对,成功占据优势,展现出非凡的谋略与手段,于无声处掌控局势。
于渭桥之地,那诛灭吕氏的头号功臣周勃,在一众前来迎接的文武官员跟前,示意刘恒稍稍退后,有话要私下讲。
刘恒警觉起来,赶忙示意身旁手下向周勃传话说:要是讲的是公事,就大大方方说。要是想说私事,别忘了身为王者没有私事这茬儿。
不管周勃本意是想靠某事邀功以稳固自身地位,还是想施恩从而趁机拿捏刘恒,刘恒都没让他得逞,压根不会让这种事成为能被对方拿捏自己的手段。
紧接着,刘恒没接受周勃呈上来的天子玉玺,而是把大臣们请到自己的代邸一起商量。如此一来,他成功扭转局面,从被动转为主动,将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代邸,大臣们又来请刘恒称帝。刘恒很有耐心,专挑劝进时的毛病,像刘邦仅存的兄弟刘交未列劝进表。双方这般反复周旋五次,等把各种可能的疏漏都补上,刘恒才同意登基,随后入住未央宫。
如此操作后,单从流程方面而言,长安的功臣与宗室想挑刘恒毛病,进而将他赶回代国,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难以从流程中找出把柄,借此把刘恒打发回代国。
刘恒刚搬进未央宫的头一晚,就下达了他的第一道诏书。当时夜色笼罩,未央宫内气氛庄重,这位新主迅速以诏书开启了属于他的理政篇章。
吕氏家族妄图危害汉室,对刘氏宗庙构成威胁。关键时刻,功臣与宗室携手合作,一举将其诛杀。此乃力挺汉室江山的伟大之举,立下大功,理应予以嘉奖。
如此一来,恰似给长安城里的大伙送上了一颗安心丸。好似让城中众人的内心瞬间安稳下来,不再为某些事担惊受怕,心里头踏实了许多。
虽说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灭了吕氏,可吕氏众人皆吕后亲封,功臣与宗室此举,难免有“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之嫌。新皇帝怎么看待他们这行动,就变得尤为关键了。
刘恒以感恩且配合的态度,接纳了他们的美意。这表明,功臣们的权益与地位会有保障,如此一来,他们能安心地将大权交到刘恒手中。
把这件头等大事办妥后,刘恒接着搞了些举措,像大赦天下收拢人心,安排亲信护卫皇宫。这些举动功臣们都没阻拦干涉。如此一来,他算是初步在皇位上站稳脚跟了。
跟刘恒比起来,刘贺行事的那套法子,简直太青涩了。刘恒手段老辣,处理事务游刃有余,而刘贺在权谋之术上明显火候不足,远不及刘恒成熟老道。
刘贺尚未踏入长安城,便迫不及待端起天子架势。当他的车队行至广明东都门,礼官赶忙提醒,眼下正值汉昭帝丧期,按规矩他得开始哭丧了。
刘贺找由头称嗓子疼,死活不愿哭。一行人快到未央宫时,他才磨磨蹭蹭、满脸不情愿地挤出了些哭声,好似被逼无奈一般。
他登基流程都没走完,便自封“嗣子皇帝”。正式登基后愈发张狂,连祭拜刘邦宗庙这惯例都不遵循,全然不顾名义上已是汉昭帝之子,反倒先跑去祭拜自己亲爹。
刘贺被废的缘由里,有一条是没去祭祀刘邦宗庙。要知道,连高帝庙都不拜,又怎能担当起承接天命的重任,这在当时被视为严重失责。
刘贺继位过程漏洞百出,宛如破筛,随便一抓就是问题。等他真正登上皇位,行事越发肆无忌惮,完全不顾章法,肆意妄为,没个帝王该有的样子。
汉昭帝去世办丧期间,依礼不可铺张饮食。但此人却差遣手下人出皇宫,去市集采购鸡和猪,全然不顾当时的规定。
汉昭帝灵柩尚置于前殿,他却毫不顾忌,赶忙拿出乐器,唤来乐师,尽情寻欢作乐,完全不顾这肃穆哀伤的氛围,自顾自沉浸在享乐之中。
汉昭帝刚入土,他便在前殿欢歌热舞,还驾车四处追逐野猪与老虎,那副欢快肆意的模样,丝毫不在意汉昭帝的葬礼才刚结束。
他竟强行占用了汉昭帝皇后上官氏乘坐的那辆小巧马车。这马车本是上官氏专用,却被他不由分说据为己用。
他竟跑到汉昭帝后妃所在之处,肆意胡来,在后宫做出伤风败俗之事,将后宫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刘贺在位仅27天,他和手下人劣迹斑斑,多达1127件恶行都被详细记载下来。如此短暂任期内犯下这么多错事,着实令人咋舌。
刘贺在权力角逐里落败,霍光废掉他得找充足理由。因此可以推测,刘贺那些离谱行径的记载,有些是霍光等人故意抹黑,不能全然采信,毕竟他是权力斗争的失意者。
然而,从刘贺一系列举动里,能察觉出他有削弱霍光势力的意图,甚至还有从霍光手中把权力夺回来的迹象。
摒弃那些条条框框的礼法约束,目的就在于昭告众人,自己才是这世间真正的主宰,能够随心所欲,不受常规礼法的束缚,以彰显独一无二的掌控地位。
刘贺祭拜生父,有意弱化与汉昭帝的继承关系。这是为啥?原来,汉昭帝皇后、当朝太后上官氏是霍光外孙女,霍光乃重要外戚。刘贺想削减霍光在这方面的势力,便出此招。
毫无节制且不依规矩,对昌邑国旧臣大规模地进行封赏。这么做就是想赶紧抬高自己亲信的地位,从而拥有能与霍光相抗衡的实力。
和手底下人玩闹时,大方给予各种赏赐,其中大多是刀剑。表面上是图个乐子,实则借这玩乐的由头,不着痕迹地壮大自身的武装力量。
没多久,刘贺竟把上官太后住的长乐宫的卫尉撤掉,换上自己亲信。霍光看来,这就跟挟持他外孙女没两样,摆明了是要跟自己对着干。
刘贺虽暗藏夺权之意,可行事做派既鲁莽又张扬。这般举动,彻底踩了霍光的红线。霍光哪能容他,很快便将刘贺从高位拉下,终结了他短暂的掌权生涯。
【03、两人的对手不同】
汉文帝时,周勃、灌婴、陈平领衔的一众大臣,他们既是汉朝开国立下大功之人,又在铲除吕氏上居功至伟。不过,从实质而言,这些身负双重功劳的大臣,还算不上货真价实的权臣。
刘邦那时候,大权稳稳攥在他手里,根本没人敢在他跟前耍弄权势。可到吕后掌权时,那些人虽说地位看着还挺高,受人尊崇,但实际上没啥真正能管事的权力了。
周勃虽挂着太尉之名,实则无兵权在手。待吕后一过世,他若想掌控北军,还得费尽心机,从吕禄那儿使计骗得兵符,方能达成目的。
灌婴虽顶着大将军名号,掌管吕产派去征讨刘襄的军队。可他心思多放在防范同样拥兵自重的刘襄上,一门心思盯着刘襄的动向,实在没精力再去操心长安那边了。
陈平虽挂着右丞相之名,可实际大权都在左丞相手中。无奈之下,他每日只能纵情享乐,通过这般方式,躲开吕氏一族的风头,以求自保。
这当口儿,长安城刚经历吕氏被灭,就像个空了一大块的拼图。不难想见,好些关键部门就跟缺了零件的机器,里头的人手都没到位,正处于一种人员空缺的状态。
功臣们虽说一时握住了长安城的控制权,可由于人员不足,加上长期手中没实际权力,他们对长安城的把控实则颇为受限,难以做到全面且有力地掌控。
这里面周勃威胁最为突出,他能掌握兵权,靠的是打着铲除吕氏、光复汉室的旗号。军中将士大多拥护刘氏统治,所以都跟着他行动。但要是他把目标对准刘氏,究竟有多少将士会听令,还真不好说。
再者,在长安城里头,不光有立下大功的臣子,还有好些刘家的皇族宗亲。这些皇族宗亲啊,能对那些功臣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效果。
长安城外,好些如刘襄这般掌控众多兵力的诸侯王暗中窥视。要是长安城内局势生变,功臣们野心膨胀,不愿拥护刘氏,这些诸侯便可能起兵救援王室,甚至企图夺取皇位。
要知道,汉初那些诸侯王,可不像后来被推恩令持续打压的那般。汉初诸侯王势力极为强盛,其力量雄厚到能对朝廷构成威胁,与后期的状况大不相同。
这般情形下,汉文帝所处的状况还算安稳。从局势来看,他没有面临太过严峻的威胁,所处境地在当时环境中,整体处于相对稳定且安全的状态。
只要他不把有功之臣逼到绝境,而是用利益分配的办法,把功臣安抚妥当,皇位就能坐得稳稳当当。如此一来,既不会引发功臣不满,又能确保自身统治稳固。
刘贺所面临的,乃是权势熏天的权臣霍光。这霍光,可不是一般角色,在当时那是手握重权,刘贺与之相对,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强大压力。
汉武帝驾崩后,霍光一跃成为首席托孤重臣,权势在握。彼时朝廷局势复杂,霍光凭借自身能力与地位,掌控着诸多重要事务,于朝堂之上占据关键位置。
汉昭帝七年那会儿,霍光在权力角逐里,把其余托孤大臣都给弄下去了,自此成了汉朝有实权的主儿。哪怕是皇帝,在他面前也得小心谨慎,得顺着他的意思来。
细算一下,这时霍光稳坐汉朝头把交椅已有13年,独掌大权也长达6年。朝堂内外,遍布他的势力,不管官员还是民众,大多是拥护他的人,他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霍光外孙女竟是太后上官氏。要晓得,在汉代,孝道备受重视,按理论,太后拥有废黜皇帝的权力,这一关系和权力设定在当时的政治格局里,有着特殊意义。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刘家宗室的势力不断被削弱。到这时,他们已没了威胁朝廷的实力,不像汉文帝那时候,能在制衡权臣、拱卫皇室方面,给朝廷提供助力了。
这般情形下,刘贺要是打算跟霍光正面抗衡,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完全不具备获胜的可能,实力差距太过悬殊,这种对抗显然是不理智的。
【04、刘贺怎么做才能保住皇位】
面对霍光的权势与恶劣的局势,刘贺真就必然会被废掉吗?在如此凶险的环境下,霍光又如此令人畏惧,难道刘贺毫无办法,只能坐等被废?
给出的答案依旧为否。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果,事实表明答案没有朝着肯定的方向发展,始终维持否定的状态。
得明确一点:霍光将刘贺接入长安城之际,压根没料到日后会废掉这位皇帝。实际上,直至真正废掉刘贺,霍光始终提心吊胆,整个废帝过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局面失控。
霍光要废掉皇帝,着实得找个正式由头。若不是刘贺在那段日子里行事太过离谱,破绽百出,霍光还真难有合适理由将其废黜。
要是刘贺能学他祖先汉文帝刘恒那般谨小慎微,妥善拿捏与霍光之间的利益分寸,像走钢丝一样维持平衡,那他大概率就能稳坐皇位,不至于轻易丢掉宝座。
霍光年岁已高。虽史书未记其生年,但公元前119年,十来岁的他被兄长霍去病带至长安。待刘贺登基,45年过去,算起来,此时霍光大概六十岁。
按汉朝那会儿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这岁数着实算长寿的了。照常理推断,霍光恐怕没多少时日可活啦。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高龄已然难得,霍光大概率没几年活头了。
要是刘贺能静下心,留意长安城中局势,便会察觉,霍家人口实在稀少。霍光仅有的哥哥霍去病,离世超40年,再无兄弟。霍家下一代,仅霍光之子霍禹,及霍去病俩孙子霍山、霍云,可他们皆是浪荡公子,毫无先辈风范。
这么讲吧,只要刘贺沉得住气,等霍光去世,从霍家后人手中夺回权力并非难事。只要他有耐心,瞅准时机,待霍光离世,拿回权力便有很大可能。
刘贺之后登基称帝的汉宣帝刘病已,采取的正是这般举措。他在登上皇位后,行事方式便是如此,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相应做法。
刘贺确实显得过于青涩且行事莽撞急切。在与霍光的较量里,他毫无招架之力,最终一败涂地。仅仅在位27天,便被废除了皇帝之位,着实令人唏嘘。
你对此作何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