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评分跌至5.7,与20年前经典老剧《家有九凤》差在哪?
文/火狐文娱观察组
《六姊妹》开播时声势浩大,梅婷、邬君梅、奚美娟等老戏骨坐镇,号称“女性史诗”。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豆瓣评分从6.3跌至如今的5.7,观众吐槽声浪高涨:“六个姊妹演出了六十个亲戚的混乱”“辣目洋子一出场就想弃剧”。反观20年前的《家有九凤》,至今稳居8.7分,被奉为“家庭剧天花板”。同样是多女家庭叙事,为何口碑天差地别?
叙事:一盘散沙VS一根主心骨
《家有九凤》的厉害之处,在于用“一台磨盘”串起九姐妹的命运。老太太(李明启饰)是家族的灵魂,她精明市侩又护犊子,九个女儿的性格、矛盾、和解都围绕她展开。初老太在磨盘前分猪肉的戏,三言两语就把女儿们的小心思扒得精光:老大贪便宜、老五虚荣、老七泼辣……每个角色都有清晰的成长弧光。
而《六姊妹》的叙事像一锅乱炖。何家六姐妹的故事线各自为战:梅婷饰演的大姐何家丽忙着“扶妹魔”,邬君梅的二姐何家文突然搞起婚外恋,辣目洋子的老六何家喜硬拗“叛逆少女”。该剧恨不得把下岗潮、下海经商、婚恋自由等时代标签全塞进去,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家”的凝聚力。观众记住的只有“六个女人轮流哭诉命运不公”,而非真正的亲情羁绊。
演技:老戏骨带不动“垮掉的一代”
《家有九凤》全员演技在线,连配角都贡献名场面。李明启的“初老太”不用瞪眼拍桌,一个眼神就让女儿们噤若寒蝉;朱媛媛的“七凤”从懦弱到刚强,雨中追夫的爆发戏至今被剪进表演教材。反观《六姊妹》,老戏骨们被剧本拖累:梅婷的“何家丽”重复《父母爱情》的贤妻套路,奚美娟的“何文氏”沦为工具人奶奶,唯一亮点是邬君梅的“刘美心”,她把一个重男轻女时代坚持生女儿的执念演得让人又恨又怜。
真正拉垮的是年轻演员。辣目洋子饰演的老六何家喜,堪称“灾难级表演”。她顶着一头荧光绿假发,挤眉弄眼地喊着“我要自由”,活脱脱抖音段子手穿越到年代剧。对比她在《玉楼春》中自然讨喜的“吴月红”,这次刻意夸张的“叛逆少女”人设,仿佛在演小品。当她说出“你们根本不懂我”时,观众只想回怼:“我们也不懂你为啥这么演。”
角色:真实的人VS刻板的标签
《家有九凤》的成功,在于人物真实得像邻居家的阿姨。五凤虚荣但讲义气,八凤憨厚却命苦,就连最讨人嫌的初老太,临终前颤抖着给女儿们分遗产的戏,也能让观众哭湿纸巾。而《六姊妹》的角色像是刻意的“苦难模板”:大姐必须无私奉献,二姐必须婚姻失败,老六必须叛逆觉醒……尤其是辣目洋子的何家喜,为她设计的“反抗戏”充满违和感。在80年代小城烫爆炸头、穿露脐装,这不是先锋,是疯癫。
时代感:细节见功底VS塑料布景
《家有九凤》用一碗炸酱面拍出时代变迁:困难时期舔碗底,改革开放后碗里多了肉末,女儿们境遇变化全在饭桌上。而《六姊妹》的年代感靠字幕硬推:“1978年”“1992年”……场景却漏洞百出。何家丽穿着21世纪剪裁的西装谈下岗,老六的房间里贴着EXO海报,仿佛时空错乱。当观众发现“怀旧滤镜”只是美颜相机的预设,代入感自然崩塌。
辣目洋子:网红演技撑不起正剧
辣目洋子的问题,在于“喜剧基因”与正剧水土不服。她在《我和我的家乡》中演憨直村妇浑然天成,但《六姊妹》要求她诠释复杂年代角色,立刻露怯。何家喜的叛逆本该是时代压抑下的爆发,她却演成“无理取闹的熊孩子”,瞪眼、撇嘴、晃脑袋三板斧,把悲剧演成闹剧。当她在雨中嘶吼“我要活出自己”时,仿佛看到李诚儒老师皱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观众要的不是“女性苦难展览馆”!
《家有九凤》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拍出了“家”的混沌与温暖。女儿们吵翻天,但谁家有事一定抱团;老太太偏心,但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最不成器的老五。而《六姊妹》把女性困境变成流水账,用“惨”字贯穿全剧,却忘了观众需要的是共情而非说教。当梅婷又一次含泪说“我是大姐,我必须扛”时,我们只想快进。毕竟,谁愿意花30集看六个女人轮流“渡劫”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