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门口8.5平小卖部年租金260万!“天价店铺”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老李快讯Time 6天前 阅读数 101 #推荐

“8.5平米的小卖部,一年租金260万!”近日,一则关于杭州灵隐寺门口小卖部的视频引爆网络。博主在视频中透露,这家名为“灵隐冷泉素饼店”的迷你店铺,面积仅比一张双人床稍大,却以每年260万元的天价租金被拍下,甚至经历了103轮激烈竞拍。

图源网络

消息一出,网友炸锅:“卖的是金子吗?”“这得卖多少瓶矿泉水才能回本?”更令人咋舌的是,景区明确要求该店铺年税收需达到60万元。如此苛刻的条件,商家为何仍趋之若鹜?

【天价租金从何而来?】1. 地理位置:流量即金钱

灵隐寺作为杭州乃至全国知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景点,每年游客量超过千万人次。而这家小卖部的位置堪称“黄金中的黄金”——紧邻灵隐寺售票处入口,是游客必经之地。有网友调侃:“这里的人流量,堪比春运火车站。”据景区工作人员透露,该店铺日均客流量可达上万人次,尤其在节假日,游客排队购物的场景屡见不鲜。如此庞大的流量,意味着即便商品单价不高,薄利多销也能轻松覆盖租金成本。

2. 稀缺资源:景区商铺“僧多粥少”

西湖风景名胜区对商业店铺的管理极为严格,区域内商铺数量有限,且大多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租赁。物以稀为贵,尤其是灵隐寺这样的核心地段,商铺资源更是“一寸难求”。2022年的竞拍记录显示,该店铺起拍价为111.8万元,最终经过88次延时竞价,以260.3万元成交,溢价超过130%。竞拍者显然算过一笔账:只要运营得当,这里的商业价值远超租金。

3. 商品溢价:景区经济的“隐形规则”

景区内商品价格普遍高于外界,已是公开的秘密。一瓶矿泉水卖5元,一根冰棍卖15元,一盒素饼卖30元……游客在疲惫游览时,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更愿意为便利买单。假设该小卖部日均销售额为5000元(按客单价10元、500人计算),年营业额可达180万元。若毛利率为50%,年利润约90万元,扣除租金后仍有盈余。而税收要求的60万元,也侧面印证了其盈利能力。

【网友热议:是暴利还是合理市场行为?】

天价租金曝光后,网友观点两极分化:

支持方认为:“市场经济,愿打愿挨。”“景区店铺本就是稀缺资源,价高者得。”

反对方则质疑:“租金最终转嫁给游客,景区物价何时能降?”“这么小的店铺,税收60万,是否存在‘虚高’?”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此类高价租金现象并非个例。北京南锣鼓巷、上海外滩等热门景区的商铺租金同样惊人,甚至出现“一年租金抵十年利润”的极端案例。

【景区回应:公开透明,但监管难题待解】

面对争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回应称:

该店铺租赁通过公开招投标进行,过程透明。

租金和税收要求符合景区商业规划,旨在筛选优质经营者。然而,景区也坦言监管存在挑战:“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游客体验,是长期课题。”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景区经济如何走出“高价困局”?】

天价租金背后,折射出国内景区经济的三大矛盾:

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冲突:过度商业开发是否会影响灵隐寺的宗教氛围?

游客体验与商家利益的博弈:高昂租金是否必然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游客权益?

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选择:景区是否应限制租金,吸引更多元化业态?

专家建议:

对核心区域商铺实行“限价+抽签”制度,避免恶性竞价。

引入特色文化业态(如非遗手工艺),而非清一色高价食品店。

加强物价监管,确保游客“买得放心”。

【天价店铺背后的时代缩影】

8.5平米的小卖部,年租金260万,看似荒诞,却是当下景区经济的真实写照。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流量为王的商业逻辑、稀缺资源的资本角逐,以及游客为“便利”付出的隐性成本。或许,当我们下次在景区拿起一瓶高价矿泉水时,会想起这个故事——“这不是一瓶水,这是寸土寸金的时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老李快讯Time

老李快讯Time

关注热点,解读时事,用冷静、专业的视角给你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