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与吴桂苓半世纪风雨情,从同窗到白头的艺术人生
1940年生于陕西宝鸡的吕中,9岁随父母迁居北京。父亲书房里的中外名著,滋养出她独特的书卷气。高中毕业时,她以一幅自画像打动考官,考入河北省话剧学院。在工农兵形象为主的剧院里,她因“知识分子气质”脱颖而出,22岁便挑起《雷雨》中周繁漪的大梁。
1959年某次话剧汇演的后台楼梯间,19岁的吕中与21岁的吴桂苓擦肩而过。两年后,当吕中为排演《雷雨》赴京求教时,推开人艺办公室的门,迎面撞见的正是当年那个“楼梯间的陌生人”。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竟是失散15年的小学同窗。吴桂苓翻出泛黄的毕业照指认:“你看,你坐第三排,我站最后一排。”
1962年的婚礼简朴得令人心酸:吕中穿着借来的蓝布衫,吴桂苓用粮票换了半斤水果糖。婚后11年的分居岁月里,两人攒下367封书信。吴桂苓总在信里画舞台走位图,吕中则寄去手抄剧本批注。1973年调入北京人艺时,吕中的行李箱里除了戏服,全是丈夫写的“表演秘籍”。
同台演出《蔡文姬》时,夫妻俩约法三章:排练场不谈家务,餐桌上不评演技。某次吕中忘词,担任舞台监督的吴桂苓在侧幕急得跺脚,回家却只字未提。直到谢幕时看到丈夫通红的眼眶,她才明白这份克制的深情。他们独创的“角色研讨会”,连儿子吴兵都调侃:“我家饭桌比北电课堂还专业。”
2016年吴桂苓病逝前,最后一次为妻子整理获奖证书。那个总爱在谢幕时给她递温水的老伴,最终化作吕中书房里永不缺席的观众——他亲手制作的《雷雨》舞台模型,至今摆在她的案头。
女儿吴青继承父亲遗志投身航天,儿子吴兵执导的电影总留着“特别顾问:吴桂苓”的字样。吕中仍活跃在话剧舞台,去年出演《家》中的老太太时,她特意佩戴丈夫留下的怀表。谢幕灯光亮起的刹那,她仿佛又看见那个挤在观众席第九排的熟悉身影。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写:“真正的艺术家,能把生活过成永不落幕的戏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