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你可能还在单休!双休制度奠基人王贤才逝世,享年91岁

浮生拾语 4天前 阅读数 5 #推荐

今天,一则令人惋惜的消息传来——我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双休日制度的重要推动者王贤才先生,于近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这位为中国劳动者争取合理休息权的老人,用一生的努力改变了亿万上班族的生活节奏。

王贤才先生的名字,或许对年轻一代有些陌生,但他所倡导的“双休日制度”,却是每个中国职场人每周都在享受的福祉。在那个“一周只休一天”的年代,他坚持认为,人不是机器,需要合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经过多年的调研和呼吁,1995年,中国正式实行五天工作制,从此,“双休”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如今,当我们享受周末时光,陪伴家人、放松身心时,不应忘记这位为劳动者权益奔走半生的老人。

从纺织厂工人到劳动研究者:亲身体验催生改革思想

王贤才1932年出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6岁就进入纺织厂当学徒。那时的中国,工厂劳动强度极大,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有些行业连单休都难以保证。

在纺织厂的日子里,王贤才深刻体会到长时间劳动对人的摧残。他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机器可以停,人却不能停。很多工友累得站着都能睡着,手指被纱线割伤是常事。”由于长期疲劳作业,工伤事故频发,生产效率反而下降。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思考:“人到底需要多少休息,才能既保证健康,又提高效率?”

1950年代,王贤才进入劳动保障研究领域。他走访全国各地的工厂,记录工人的疲劳程度、生产效率与休息时间的关系。经过大量数据分析,他发现:连续工作6天后,工人的反应速度、专注力明显下降,失误率大幅增加。这一发现成为他日后推动双休日制度的重要依据。

30年坚持呼吁:从“单休”到“双休”的漫长之路

1960年代,中国的法定休息制度仍是“单休制”,即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王贤才认为,这样的安排远远不够。他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人体恢复至少需要连续48小时的休息,否则疲劳会累积,最终损害健康和工作质量。”

然而,在那个强调“艰苦奋斗”的年代,他的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有人批评他“思想松懈”,甚至认为“休息多了会影响国家建设”。但王贤才没有放弃,他继续收集数据,用科学证明:合理的休息不仅不会降低生产效率,反而能减少工伤、提高工作质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权益问题逐渐受到重视。1980年代末,王贤才联合多位劳动专家,向国家提交了“实行双休日制度”的建议。经过多次调研和试点,1995年5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五天工作制”,从此,双休日成为全国劳动者的标配。

晚年仍心系劳动者:为“新打工人”发声

退休后的王贤才并未停止关注劳动者权益。随着经济发展,新的劳动形态出现,比如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制”、外卖骑手的超时工作等问题,让他深感忧虑。

2018年,86岁的王贤才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有些企业鼓吹‘加班文化’,甚至把‘996’说成是福报,这是倒退。”他认为,社会发展了,劳动者的休息权更应得到保障,而不是被变相剥夺。

2020年,他得知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因长期加班猝死的新闻后,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企业和政府重视“过劳”问题。信中写道:“我们争取双休日,不是为了让人用更多时间去加班,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他留下的不仅是双休日,更是对“人”的尊重

王贤才先生的离去,让我们再次思考劳动与休息的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被迫加班,甚至认为“忙才是成功”。但王贤才用一生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不是机器,休息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今天,当我们享受周末时光,和家人散步、和朋友聚会,或是安静地读一本书时,不妨想起这位老人。他不仅给了我们“双休日”,更传递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活得更好。

王贤才先生走了,但他的理念仍在。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息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浮生拾语

浮生拾语

拾取光阴碎片,拼凑人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