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的遗憾:一人盘活山东,为何到东北后长期当不上二把手?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三大组合最为出名,分别是东野的“林罗”、中野的“刘邓”以及华野的“陈粟”。
如果抛开之后的历史发展,单看军功、资历、军衔等因素的话,三个组合中,“林罗”的影响力最大,开国十大元帅中,林彪与罗荣恒二人分占两席,足见其份量。(注:邓公虽也是元帅之姿,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参与授衔。如果邓公被授军衔,“刘邓”必然可以和“林罗”一争高低)
然而,相较于“刘邓”、“陈粟”两大组合中的二把手,罗帅的“存在感”要低了不少。注意,此处并非是说罗帅弱于其他人,仅是一种比较。
其中有何原因呢?
一,奇怪的东北领导体系
在东北工作的几年里,罗帅不仅大多时候担任的都是副职,而且还并非是林帅“一人之下”的状态。
先看东北的政府系统。
抗战结束后,东北局成为我党在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截止到新中国成立时,东北局前后共有三位书记,分别为:
彭真(任期:1945年9月~1946年6月)、
林帅(任期:1946年6月~1949年5月)、
高岗(任期:1949年5月至新中国陈立)。
另有两位代书记高和陈云,而罗荣桓则一直担任副书记。
再看军队系统。
1945年10月~1946年1月,彭真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政委,罗荣桓为第一副政委;
1946年1月~1948年8月,在东北部队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一直是林帅亲兼司令与政委,彭真担任第一副政委、罗荣桓担任第二副政委。1947年5月,彭真被调回延安后,罗荣桓才接替出第一副政委。
1948年8月,东北军区总部与东北野战军总部分开设立,直到此时,罗荣桓才当上他在东北工作期间唯一的正职:东野政委。
要知道,在东北部队草创时,是罗帅冒着大风险,亲自统帅山东六万虎贲抢占时机,方使我军站稳脚跟。
再加上罗帅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有名将之风;抗日时期,更是被伟人亲自定评:山东只换了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就活了。
如此资历、如此功劳,却在东北久居副职,怪不怪哉?
二,四大野战军横向对比
为了让各位看官更直观的感受罗帅的这种落差,笔者在此对几大野战军的领导体系做些比较。
首先是西野。
1947年3月,敌军集中兵力对党中央发动进攻,危难时刻,中央决定使出“杀手锏”,派出彭老总坐镇西北,临时拉起一支野战部队,这就是日后的西北野战军。
当时,由于西野部队地处西北深远偏僻之地,人员、后勤都有限,因此中央在战争前中期始终都没有对西野进行大规模、根本性的扩编。
部队规模不大,指挥机构自然也要精简,再加上彭老总是我军出了名的战神,军政双优,因此中央决意由彭总身兼两职,出任西野司令兼政委。
再看中野。
中野自成军起,就由刘帅、邓公搭档,联手指挥。可能有人惯性思维,觉得刘帅是司令、邓公是政委,邓公自然是“二把手”。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在1942年之前,我军长期实行“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政策,尽管该政策在1942年后取消,政委的角色重要程度逐渐弱于司令,但由于邓公的特殊定位,使得中野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比如在1949年2月,中央在各大野战军中设立“前委书记”一职时(该职位有最终表决权),其他三支部队都是由司令出任,唯有中野前委书记是由政委邓公担任;
除此之外,在淮海战役期间,我军组建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机构,同样是由邓公担任总前委书记,刘帅则为委员。
中野这种独特的领导体系,使得邓公虽为明面上的政委“二把手”,但其实权、军中威望丝毫不弱于刘帅。
最后是华野。
明面上看,华野和西野实行相同的领导体制,司令、政委两大主官职务均由陈毅一人担任。然而,由于华东地处国民党心脏腹地,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极重,而陈毅更偏向于政工元帅。
于是,中央把更多的军事指挥权赋予华野副司令粟裕,使得粟裕名义为副,实则也拥有巨大的话语权,陈毅和粟裕也一度形成“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紧密搭档局面。
一番比较,罗帅之落差,各位应已了然。
三,原因几何?
罗帅长期无缘正职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 身体不好
早在抗战时期,罗帅身体健康就出现了不小的问题,率队挺进东北后,由于气候、饮食等原因,罗帅病情加重。
1946年1月,罗帅在平壤医院检查出肾癌,由于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他到苏联治疗。当时东北战局吃紧,罗帅不愿在此紧要关头离开前线,遂婉拒了医生。
回国后,罗帅坚持带病工作,很快就倒在了岗位上。眼见罗帅还要咬牙硬撑,中央连夜致电劝说罗帅,再加上东北局也有意减少罗帅工作量,罗帅才同意赴苏治疗。
1947年5月,刚在苏联做完手术,还处于康复中的罗帅,听到延安失陷、战事不利的消息后,不顾医生阻拦,中断休养匆匆赶回国内。
实事求是的说,罗帅病重出国治疗,错过了东北政军人事变动的关键节骨眼,确实给他在东北的职务上升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但还是那句话,以罗帅的资历、能力、功劳,即使缺席再久,只要他回归东北,完全当的起一个实权正职,东北全军上下不仅没人有意见,还会全力拥护。
由此可见,身体不好
第二, 东北山头繁多,需要一人集权坐镇
诸位要明白一点,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形势之乱远超其他诸军。
首先是领导班子,林、高、彭、萧、陈等人,虽都是党内各领域一等一的顶尖高手,但在此前合作甚少,配合还未达到臻境。
其次,东北部队中的士兵和指挥干部来源太杂。
士兵中,有的是东北老抗联、有的是山东渡海北上的、有的是华东新四军旧部、有的则是华北出关的。
干部里,周保中出自东北抗联、吕正操是东北军、晋察冀部队的老牌头、黄克诚来自新四军。
如此混杂局面,说的难听点,犹比一锅大杂烩。想治理好这样的军队,必须快、准、狠,在前期就需要把权力集于一人,统一号令、集中整改。
谁是东北主帅的最佳人选呢?中央给出了答案:林帅。
林帅虽然因伤缺席抗战的大部分时间,但其军事才华、个人魅力、党内资历,完全可以力压东北诸将。罗帅虽有力相争,但以他的宽广心胸、超前眼界,自然不会因为个人私名,而去破坏大局。
但如果能早握实权,罗帅定能推动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早日完成。以笔者拙见,这也许是罗帅的遗憾。
毛主席曾评价罗荣桓: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的起、看的破、算的到、做的完、撇得开、放得下。
国有疑难可问谁?当为罗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