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撬动消费市场,力道有多大
永兴坊里的华阴老腔表演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踊跃参加非遗体验活动 受访者供图
在陕西西安永兴坊,游客们排队体验“摔碗酒”的豪迈;在河北唐山饮食文化博物馆(唐山宴),游客们争相品味“能吃的博物馆”;在四川、广东等地,非遗技艺亮相时尚大秀,带动一方就业……“非遗+”链接不同场景,撬动文旅消费,传播地域文化与风俗人情,也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
自2014年开园,永兴坊就坚持走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旅游业融合的创新之路。
永兴坊所处位置是魏征府邸旧址。园区分为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手工作坊街、非遗民俗街、107街、非遗文创街、福街8个街区,以非遗为切入点,将陕西11个地市107个区县的文化精华浓缩于15亩地域。经过10年的打造,永兴坊形成了融合非遗美食、非遗演艺、传统手工艺、文创及品牌产品的复合业态,满足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
开园至今,永兴坊入驻商户150余家,其中非遗美食和陕西各地特色小吃共801种,非遗演艺10种,手工艺及文创523种,每天有20余位非遗传承人常态展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带动就业岗位3000余个,帮扶150余家商户在永兴坊成功创业。
此外,秦腔、华阴老腔等非遗在永兴坊常态化上演,10年来民俗展演已超5000次,非遗演出达6万余场。“摔碗酒”、节气活动、手工体验等项目,既丰富游客体验,又传承文化内涵。同时,园区发展线上预订、电商平台等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深度化挖掘、系统化梳理、聚集化呈现、现代化表达、创新化再造,这是永兴坊一路摸索出来的经验。”永兴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市民和游客能一站式游购陕西。
如何建立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转化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永兴坊在管理方面也有“秘籍”——建立统一收银管理、采购配送、洗消管理、出品管理、招商管理、物业管理、品牌推广、服务监督的“八大统一”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与价格透明。
“园区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为非遗提供展示与销售渠道,保障非遗传承人收益。在这里,他们可以专注于技艺展示,市场运营和游客服务则由园区专业团队负责。”永兴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永兴坊还将模式复制到多地,与广东、浙江、湖北、海南等各地开展合作项目。“我们特别注重产品升级,引进XR(扩展现实)数字科技和互动体验,拓展非遗教育、文创研发等业务。”该负责人表示。
空间重塑令历史与地域文化进一步交融,市场拓展让非遗价值链进一步延伸,唐山宴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的过程,便是如此。
踏入唐山宴,仿若穿越时空。“五街两巷一河一世界”集纳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现场有10余位非遗传承人制作非遗美食;在百姓府邸民俗院落、燕山书院、祈福长廊等空间以及茶坊舞榭等仿古建筑中走走停停,读读方言主题文化墙上的“花岔”“歇很”等方言,别有趣味;欣赏“工业摇篮”主题院落的一副副对联、一件件工业风格装饰,感受工业时代的深刻记忆与发展实景交叠的情景。
唐山宴的前身是唐山市南湖片区的配套商场。2017年,唐山将其打造成餐饮项目,历经“能打卡的大饭店”“小吃综合体”等发展阶段,到如今已是游客来唐山的“必逛景点”。
“在精巧的空间叙事中,唐山宴基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设计唤醒了我的感官。”来自山西的游客秦湘告诉记者,品美食品出了工业底蕴,让这次旅行充满惊喜。
不仅如此,唐山宴中的非遗表演每天都上新。评剧、唐山皮影戏、乐亭大鼓等非遗项目轮番登台,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与游客见面。
“非遗传承人真唱真演,我们边走边看,品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来自安徽的游客林晶刚从棋子烧饼博物馆出来就遇上了演出。
唐山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唐山宴以非遗为切入口和立足点,融合餐饮、研学、住宿、演艺等多种业态,还孵化出“唐山宴有礼”“姥姥家”等文创品牌,研发出棋子烧饼礼盒等非遗衍生品,销量很可观。
时至今日,当我们欣赏和享受“非遗+”的丰富形态和精准服务时,便是经历和融入了一种新风尚——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非遗+”或成消费新锐。
唐山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招牌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