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理想的空基核打击手段!轰6+空射弹道导弹,无法取代轰20?
说起可能被命名为轰-20的国产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其实可谓是把所有人的胃口钓得太久了。从2016年被证实存在相关研发项目起到现在,该机始终处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状态,没有一丝一毫的线索流出。与之相比,现役的轰-6系列轰炸机倒是被部队和军工科研团队“玩出了花”。近期,随着轰-6N轰炸机在机腹挂载1枚空射型弹道导弹的清晰照片流出,不少人再度发出了“‘轰-6+空射型弹道导弹’的组合,足以取代战略隐身轰炸机”的声音。那么,事情真是如此吗?不妨来简单地聊一聊。
轰-6N腹部挂载了1枚空射型弹道导弹
从网上的一些言论来看,秉持此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在面对防空能力较强、特别是具备反隐身技术的国家时,战略隐身轰炸机渗透进入目标国家上空的机会不大,被击落的风险较高。与其让战略隐身轰炸机冒着较大的危险飞抵目标上空,倒不如以非隐身轰炸机在目标防区外,发射射程可达3000公里左右的空射型弹道导弹。此举有两个好处,一是无需刻意追求战机隐身性能,毕竟发射阵位是较为安全的防区外空域,如此便能降低装备研发和采购成本;二是空射型弹道导弹的末段突防速度快,可达5马赫以上,对手很难予以拦截。
外界猜测的轰-20效果图
平心而论,这两个好处确实是存在的。但在一场由数个领土面积广袤的核大国参与的核战争中,“轰-6+空射型弹道导弹”的组合就能撑起所有的空基打击任务吗?答案还真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有时轰炸机仍需要尽量靠近目标才能完成空袭
其一,在目标国家的领土面积很大的情况下,非隐身轰炸机在安全的防区外空域发射空射型弹道导弹的方式,很可能够不到一些位于敌国领土纵深的重要目标。如果想让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目标,轰炸机恐不得不进一步接近、甚至是进入敌方的远程防空火力打击范围。所以说,非隐身轰炸机在防区外发射空射型弹道导弹,只适合用于打击领土面积不太大的中小型国家。
可能会有战略轰炸机基地在第一次核打击中幸存
其二,轰-6发射空射型弹道导弹的打击方式,不适合应对一些高时敏性目标。我们知道,战略轰炸机是典型的主打“第二次核打击”的武器。而“第二次核打击”的主要对象有两个,一是敌国的重点社会经济类目标,如金融中心、人口稠密区、交通枢纽和能源类工厂等;二是在“第一次核打击”中幸存下来的敌国核打击战力,如洲际导弹发射井、战略核潜艇基地和战略轰炸机基地等。
基地内的轰炸机随时可能起飞升空
在对第二类目标中的战略核潜艇基地和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打击时,最理想的效果自然是把基地基础设施和基地中的核潜艇或轰炸机“一起扬了”。此时,幸存基地中的核潜艇和轰炸机就是典型的高时敏性目标,因为它们随时可能出海下潜或起飞升空。那么,该如何及时发现可能幸存的敌方核战力基地,以及如何做到“发现即打”呢?答案是以可飞抵目标附近空域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实施搜索和实时打击。而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非隐身轰炸机,显然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目标情况并做出发射导弹的决策,故这对组合难以打击高时敏性目标。
B-58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核战争中,仅能投射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在效费比方面过于低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作战效能。在这方面,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空军就曾走过弯路,即曾创下诸多世界纪录的B-58“盗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虽然B-58的飞行性能在当时相当优越,但该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只能携带和投掷核弹,不具备执行常规空中打击的能力。
幸存的洲际导弹发射车也是重点目标
于是问题就来了,刚刚说到,“第二次核打击”的目标之一就是从“第一次核打击”中幸存下来的部分敌国核打击战力,陆基车载式洲际导弹等自然也囊括在内。假设类似B-58这样的轰炸机在任务过程中,发现了一台搭载洲际导弹的发射车,那究竟该不该投弹呢?在只能携带核弹的情况下,若投下核弹打击发射车,显然是火力过盛了,让自己失去了一次打击敌国金融中心或人口稠密区的机会。但若是不投弹,则意味着己方将可能吃到1枚洲际导弹。
核战争中也需要使用常规弹药
这种艰难的选择,就是功能和任务种类单一所带来的效费比低下的表现。因此,自B-58后,美国空军再也没有追求过只能应对核战争的轰炸机,而是追求战略轰炸机的多功能性,既可被运用在核战争中,也能执行常规空袭任务。与之同理,在核战争中,“轰-6+空射型弹道导弹”若是执行常规空袭,即所发射的导弹携带的是常规战斗部,那打击效能也将很低。因为此时轰-6能携带的弹药仅有这1枚,所能打击的目标也就只有1个,在任务灵活性上远不如可携带多枚空射型巡航导弹或其他常规弹药的B-2等轰炸机。
轰-20预想图
所以说,“轰-6+空射型弹道导弹”的组合,很难完美平替战略隐身轰炸机,防区外打击也取代不了近距离空袭和临空轰炸。中国空军真正理想的空基核威慑和核打击手段,还是要等轰-20到位后才会出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