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反思:如果重新养育女儿,我再也不会踩这3个坑
我遇到个老同学,她有个女儿,小时候乖巧懂事,我们都好喜欢。
但女孩儿自从上初中开始,情绪起伏很大,常常摔门、沉默、拒绝沟通。有天甚至对妈妈说:“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我快疯了。”
“我这十几年,围着她转,工作也辞了,饭是热的,衣服是干净的,课报得比别人还早……”
老同学很有倾诉欲。一口气跟我说了两个小时。
她反思说:“如果重新养育女儿,我再也不会踩这3个坑。”
家有女儿,这3个坑,也许你也会踩到。
一:用“为你好”替代“听你说话”
“我从她三岁起,就在规划她的未来了。”老同学说这话时,带着点自嘲。
她给女儿报了奥数、钢琴、英语、小主持人,每一个班,都是她精挑细选,别人家的孩子报什么,她一个不落。
“女儿四岁的时候,最喜欢画画。只要给她一支彩笔,她能在角落里画一个下午。”
老同学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眼圈一下就红了。
“但我总觉得画画没前途,我说女孩子得‘多才多艺’,才有竞争力。我就硬是把她从画板前拉走,送去了奥数课。”
“她没哭,也没闹。我还挺欣慰,觉得她懂事。”
小时候的“乖”,看起来像是配合,其实是妥协。是女儿不懂得怎么拒绝,更不敢表达“不喜欢”。
女儿从不反抗,作业认真做,琴也按时练,成绩也不算差。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
她不再分享学校的趣事,不愿跟妈妈多说一句话,常常一放学就躲进房间。再后来,开始厌学、逃避、发脾气,甚至摔门、冷眼、顶嘴。
“我一开始以为是青春期到了,是她变了。”
直到有一次,老同学实在忍不住问女儿:“你怎么老是这个样子?到底怎么了?”
女儿头也不抬,只说了一句:“你根本没问过我想干什么。”
那一瞬间,老同学说她脑子“嗡”的一声——真的,她从来没有问过。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尽责、在规划未来,可她只是单方面地决定,把所有“对她好的事情”,强行塞进孩子的生活里。
“我以为我是在爱她,其实是我在替她活。”
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给孩子爱,而是——我们爱的方式,太沉重,太满,太吵。
我们以“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焦虑、理想、计划,灌输给他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停下来,问一句:“你想要什么?”
这份爱,成了一场无声的绑架。
二: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标尺
“我其实,不是那种非要孩子考第一的妈妈。”
“我只是……总想着,她能再努力一点,再主动一点,是不是就能更好?”
但老同学也承认,自己嘴里常挂着那几个名字:
“你看隔壁那个谁,数学又考了满分。”
“你同桌不是还要上舞蹈班吗?成绩也没落下。”
“你表姐上次英语才错一个单词,人家还在参加辩论赛呢。”
她女儿听着听着,就习惯性地低头,不说话,像是把自己从这个对话里抽离了。
“有时候我也觉得,女儿是不是太敏感了?不就是提一下别人吗?这不是很正常吗?”
直到有一次,女儿彻底崩溃了。
那天,女儿拿回一张80分的数学试卷,她话还没说两句,女儿突然歇斯底里大喊:
“你这么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你干脆去给别人当妈好了!生我干什么?!”
那一刻,她彻底愣住了。
女儿站在她面前,眼睛通红,手在发抖,语气里有委屈、有愤怒,也有彻底的心碎。
“女儿说完就跑进房间,把门砰一声关上。那一晚,我坐在客厅一夜没睡。”
老同学反复想那句:“你怎么不去给别人当妈?”
那句话像刀一样,一下一下刮在她心头。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那些“好意提醒”,其实像针一样,一点点扎破了孩子的自尊。
“我不是不爱她,我是太希望她变得更好了,可没想到,我用错了方法。”
她回忆起女儿小时候的作文,有一篇叫《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里面写着:
“你看看别人。”
她才意识到,自己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早已变成了女儿心里,无法翻越的大山。
比较,是父母表达焦虑最“顺手”的方式,却也是最容易刺伤孩子的方式。
它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不配被爱,不值得骄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你不能因为别人家有一片玫瑰,就嫌弃自家向日葵不够艳。
三:用“我是你妈”换来服从
“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老同学说。“但有时候,一看到她的态度,我的情绪就上来了。”
女儿有一次顶嘴,说“你怎么这么啰嗦”。
她当时气得拍桌子:“我再怎么烦也是你妈!你怎么能这样跟我说话?”
“我是你妈”这句话一出口,她以为自己占尽立场。
可换来的,却是女儿一个冷冷的眼神,然后是摔门、沉默、长时间的冷战。
“我说的又没错啊,我就是她妈啊。”老同学心里,也委屈极了。
她以为,自己为女儿付出了那么多,起码能换来一份基本的尊重。
可那天晚饭桌上,女儿一句话像冰锥一样刺进她心里:“你总说你是我妈,可你从来不愿意听我说话。你只是想我照你说的做。”
老同学一口饭咽不下去,突然有些想哭。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坚持的“权威”,在孩子眼里,是一种无法对话的压迫。
那一晚,她开始反思:
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好好听女儿讲话了?
多久没有坐下来,认真了解女儿最近在想什么、烦什么、怕什么?
她不知道的是,那句“我是你妈”,其实是一种情绪失控后的保护伞,是她在感觉失去掌控时,抛出的“王牌”。
她也应该从中明白:爱,不是靠身份强加的命令,而是靠理解建立的桥梁。
你可以因为你是妈妈而深爱她,但不能因为你是妈妈,就要求她必须服从你。
“亲子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不是‘我是你妈’就可以理所当然。”
老同学最后感叹道:
“我一直以为,我在用尽全力爱她。后来才发现,我只是拼命地想让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却忘了,她也应该有自己的模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