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辨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青囊译录 1周前 (05-08) 阅读数 163 #健康

从经方角度分析,耳鸣属于孔窍症状,经方家常将孔窍类症状归于半表半里之间看待,如果归类于半表半里之间,大概率会用到柴胡剂,但是,仔细辨证会发现并不一定是柴胡剂适应症。比如:耳鸣患者出现,“头晕头疼,嗳气,恶心,耳鸣,下肢怕凉、无力,口干口苦,汗出多,盗汗,夜尿频,大便溏,舌苔白,脉沉细”。能不能断证为少阳证用柴胡剂呢?很显然这样的证候特点不能直接套用柴胡剂。

这里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柴胡剂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除此之外,小柴胡证还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病特征,以及或然证如:胁下痞硬,咳嗽,头晕,乏力等。新的疑问又出现了,“口苦,咽干”一定是少阳病独有吗?答案是不一定。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能找到判断依据:《伤寒论》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而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综上可以看出,“口苦咽干”这个点,除了在《伤寒论》第263条点明属于少阳证,其他并不特指少阳证亦或是柴胡证。头晕、嗳气、恶心、耳鸣为气上冲之势,并见下肢无力、大便溏、苔白滑、脉沉细,为太阴;汗出多、盗汗为太阳阳明合病;口干、口苦为阳明。整体观之为外有表邪,内有水饮,机体欲向外解而不能解,而出现气上冲之势;水饮内停日久化热,而出现口干、口苦;汗出多、盗汗,为表虚内热多见。出现上述证候者当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显然与少阳证柴胡剂不符,当然这里面施治仍需进一步深入辨证,辨证精髓“见的是证,用的是方”,盲目套用只能贻误病机,值得注意此类“陷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青囊译录

青囊译录

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