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施压阿根廷终止与中国合作?中方立即回应
自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央行签署首份货币互换协议以来,这一机制已成为阿根廷抵御美元流动性危机的关键工具。截至2024年,中阿货币互换规模已达350亿元人民币(约合49亿美元),占阿根廷外汇储备的12%。该协议允许阿根廷以比索兑换人民币,用于支付中国进口商品、偿还外债或稳定汇率。尤其在2023年阿根廷比索暴跌118%、外汇储备枯竭之际,中阿续签两年展期协议,为阿方避免了主权债务违约的灾难。
美方指控:2025年4月,美国国务院拉美特使克拉弗·卡罗内公开将中阿本币互换称为“勒索机制”,要求阿根廷终止合作,并以IMF的200亿美元贷款审批为筹码施压。美方声称此举旨在“对抗中国影响力”,并威胁若阿方不配合,将阻止IMF放贷。中方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中阿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原则,是阿方主动寻求的“雪中送炭”,且从未针对第三方。他直指美国“勒索胁迫”的实质,强调“公道自在人心”。这一表态揭穿了美方将经济合作政治化的霸权行径。
三、阿根廷的困境:夹缝中的经济主权之争美元化陷阱与人民币的救赎阿根廷长期深陷“美元依赖症”:2023年通胀率高达160%,外汇储备仅剩230亿美元,被迫接受IMF严苛的财政紧缩条件。中阿货币互换为阿央行提供了绕过美元短缺的通道,使其能直接以人民币结算30%的进口商品。然而,美国却要求阿方切断这一“氧气管道”,迫使其实施彻底美元化,进一步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权。
米莱政府的政策摇摆2023年底,极右翼总统哈维尔·米莱上台后一度叫停中阿合作,转向拥抱北约和美国。但现实很快击碎幻想:IMF贷款附加的削减福利、开放市场等条件引发社会动荡,而美国并未提供实质性援助。至2024年5月,阿外长被迫访华“求援”,中阿恢复部分货币互换额度,米莱公开感谢中方“灵活性”。这一反复暴露了阿根廷在美中博弈中的脆弱性。
维护美元霸权体系中阿本币互换直接挑战了美元在拉美的垄断地位。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2024年人民币占拉美跨境结算份额已从2019年的3%跃升至14%,而美元同期从89%降至76%。美国担忧这一趋势削弱其通过美联储加息“收割”拉美经济的能力。
地缘政治围堵中国美方将中阿合作污名化为“债务陷阱”,实则掩盖其“门罗主义2.0”战略:通过控制IMF(美国拥有16.5%投票权)胁迫拉美国家选边站队。例如,2024年美国曾以加征关税威胁哥伦比亚,迫使其放弃与中国的5G合作。对阿根廷的施压正是这一模式的延续。
五、国际金融秩序重构:去美元化浪潮的缩影中阿货币互换并非孤例。2023年金砖扩员后,巴西、沙特等国纷纷增加人民币储备;俄罗斯与印度建立本币结算机制;甚至美国盟友以色列也发行人民币债券。这一趋势折射出全球对美元武器化的反弹:
美国滥用金融霸权:2022年冻结俄外汇储备、2024年威胁禁用SWIFT制裁阿根廷,使各国加速寻求“去美元化”替代方案。
人民币的崛起:中国通过货币互换网络(累计4.2万亿元覆盖40国)和数字人民币试点,正在构建平行于SWIFT的支付体系。中阿合作正是这一体系的“压力测试”。
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对中方始终强调“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理念。即便在米莱政府一度毁约的情况下,仍基于阿方经济民生需求恢复部分互换额度。这种务实态度与美国的“顺我者昌”形成鲜明对比。
构建南南合作新范式中阿合作已超越单纯货币互换:
产业链互补:阿根廷大豆、牛肉对华出口占比达60%,中国投资阿锂矿开发(占全球储量21%)。
金融机制创新:探讨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发行,帮助阿方摆脱美元债务陷阱。
国际舆论战的攻守针对美方污名化,中国需更主动发声:
揭露美国通过IMF强加“财政自杀方案”(如要求阿方削减40%公共开支)的伪善。
以数据证伪“债务陷阱论”:中国对拉美贷款不良率仅0.6%,远低于IMF的12%。
结语:经济主权之战背后的文明抉择这场围绕中阿货币互换的博弈,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强权政治与合作共赢的较量。当美国以“金融大棒”胁迫阿根廷时,中国提供的不仅是人民币流动性,更是一条摆脱依附性发展的道路。历史终将证明,靠霸权维系的秩序必然崩塌,而尊重差异、互利共生的新型国际关系才是未来。正如阿根廷经济学家埃米利奥·奥坎波所言:“美元化是慢性自杀,而与中国合作是我们找回经济主权的最后机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