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了一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最后由一孩童对出下联
“对联”,也能被称作“对联”。这叫法是从“桃符”来的,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了。它就是那种能写在纸、布上,或者刻在木头、竹子上的对偶句,要求对仗得工工整整的,平仄也要一致。
在六百多年前的永乐年间,有个跟对联有关的故事。元宵佳节的时候,老百姓都出去看灯、游玩,那场面可热闹了。明成祖一时兴起出了个上联,结果把大家都难住了,谁能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居然说出了让人惊讶的下联。
在1402年6月17日的时候,燕王朱棣,他就以“清君侧”这个名头拉起了队伍开始闹事。嘿,这一下可不得了,他“靖难”还成功了,然后就正式登上皇位做了皇帝。到了第二年,年号就改成“永乐”。就这么着,明朝就有了一位特别厉害、很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
刚登基的时候,朱棣可大方了,对“靖难之役”里有功劳的臣民大肆封赏,还重用建文朝留下来的大臣。他这可真是有情有义,把帝王的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棣在位那22年虽然不长,可他真的超棒!他对自己要求可严了,事事都以身作则,还特别勤勉地处理政事,简直就是盛世里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皇帝。在他在位期间,修故宫、四处征战、疏通运河、编撰书籍、郑和下西洋,这每一件事,规划起来那都是宏伟得不得了,远远超过以前的古人。
明成祖朱棣除了有着帝王拿得出手的功业之外,还延长了节日假期,开办了明朝的“春晚”。
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定下的“春节福利”可严了,每年春节就给五天假,哪怕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自己当皇帝的,也没特殊待遇。
春节假期这么短,明朝大臣心里肯定特别憋屈。不过皇帝朱元璋自己都那么勤勉地处理政事,大臣们哪敢有太多抱怨。
眨眼就到了永乐七年(1409年),严于律己的明成祖朱棣可大方了,大笔一挥就给元宵假期增加了十天。而且,还头一回举办了就像明朝“春晚”似的“鳌山灯会”。
啥是“鳌山灯会”?每年元宵节还没到的时候,就会有专人早早地在大明皇宫里搭起特别大的花灯烟火景观。这景观花灯看上去就像个超级大的鳌,所以就把这个灯会叫做“鳌山灯会”。
朱棣心里想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就规定从永乐七年开始,鳌山灯会向所有人开放,让“臣民到午门看鳌山灯,能看三天”。
嘿,这一下子宫门口可老热闹,君臣和百姓都聚到午门看灯去了,朱棣想让大家“普天同乐”的想法可就实现。鳌山灯会的意义一下子就变得老高大上了,那地位就跟现在的“春晚”差不多。
鳌山灯会可盛大,巨型花灯有,管弦丝竹也有,绚烂烟火和歌声舞蹈啥都不缺,每年举办都得花好多钱。
不过,这还不是每年最热闹的地儿,每年最热闹的得算是民间的“灯市”。那时候,就在北京的东安门外北大街上,每到元宵佳节就会有一个大型的“灯市”开办。
就像现在的“大卖场”那样,全国各地的宝贝,那些奇奇怪怪又特别珍贵的东西,还有从海外传进来的西洋玩意儿,都聚集在这儿。
总之,元宵佳节观灯这个在北方流行的活动就是这么来的。放这十天假的时候,全国的人都互相拜年,去逛灯会、灯市,还约着聚会,把一年辛苦干活的劳累都给消除掉。
朱棣可是开了春节“放大假”、“看春晚”的头。他,是个特喜欢了解老百姓情况的皇帝,还会悄悄乔装到民间去,去瞅瞅民情,跟老百姓一块乐呵。朱棣到了民间,那肯定就有不少好玩的事儿冒出来。
有一年的元宵佳节,京城到处都张灯结彩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大街上满是出来游玩看灯的人。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特别喜欢外出视察民情的明成祖朱棣,就带着侍从到民间微服出巡去了。
朱棣他们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穿梭,一边走一边瞧。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户特别的人家一下子就把朱棣的目光给吸引住了。这户人家的门口不像别的地方那样挂着彩灯啥的,而且在门口还能听到屋里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
朱棣特别惊讶,当时心里就想,元宵佳节多热闹,一个孩子能在喧闹里安安静静读书,这可太少见!于是,因为好奇,朱棣推开门就进了屋,想瞧瞧这个爱读书的孩子。
朱棣一推开门走进屋里,就瞧见有个举止特别优雅的小孩正在灯下看书。这小孩大概七八岁的模样,他瞅见朱棣进来了,立马起身给朱棣行礼,那一举一动既端庄又大气,特别得体。朱棣见着这个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就这样,朱棣就问这个孩子叫啥名儿,这才晓得他是彭印山。
这时候,朱棣身旁的随从很是惊奇地问:“你就是那个小神童?”彭印山回答:“您过奖!”
朱棣一听到面前这孩子被叫做“神童”,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马上提出要和彭印山对对子。彭印山很有礼貌地回应:“请先生出题。”
于是,朱棣就给出了一个很有深意的上联:“明灯明月大明统一”。
这个上联可难了,里头有三个“明”字,还带了数字“一”,是在夸赞当下大明统一华夏的昌盛景象。
彭印山稍微想了一下,就对出了一个同样特别棒的下联:“君乐民乐永乐万年”。
彭印山写的下联里接连用了三个“乐”字,这当中还嵌进去了“万”字以及明成祖的年号“永乐”,刚好和上联里的数字“一”还有朝代“大明”相互对应。
这副对联对仗特工整,结构特别严谨巧妙。彭印山的下联可把永乐年间那种兴旺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好好赞扬了一番,寓意老有深度了。
朱棣一听,那可高兴坏了,对眼前这个孩子特别欣赏,把彭印山好一通夸奖。回宫没几天,就把彭印山召进宫里陪读去了。
对联的历史可老长。听人说,对联是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那儿开始有的。《蜀梼杌》里就写着:后蜀主孟昶在他寝殿门板的桃符上写了这么两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题桃符”,就是最早的对联,它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幅春联。
从那以后,对联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了上千年,这可是中国特有的习俗。在元代的时候,对联也没有消失不见。到明代的时候,对联的使用范围就更广了,还开始有了创新,并且第一次有了“对联”这个叫法(以前叫“楹联”)。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百花齐放”的。你看,小令和长调就不一样,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它们的文体形式各有差别。对联,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实早就有了,不过真正发展成熟是在明朝的时候。
明朝的那些皇帝,不是有对联故事流传下来,就是有对联留存于世。朱棣在对对联这事儿上那可是相当厉害,算得上是其中的“尖子”了,并且他还让对联文化变得更火了。
朱棣在位的时候,那政治环境老好了,对联发展可得了个好机会。朱棣看重科举制度,对联的源头在古诗词里的“骈文”和“律诗”,就这么着,被文人士子们一带,一下子就发展得挺兴旺的。
那时候,很多正式的文字里都会出现对联,像文史书籍,生平游记之类的里面都有。《明史》里还说,中书房有个职位,专门负责管理书籍、对联、扇柄这些东西。这就表明,在永乐年间,对联可是得到皇帝和官员认可的。
在永乐年间,对联可不得了。朱棣和他的大臣们都认可对联,老百姓也都广泛使用对联。你看彭印山,就一个小孩子,都能对句,这就足以证明对联在当时有多普及。
永乐年间对联的应用可广泛了,不但如此,还开始有了喜联、庆联、挽联等好多形式。皇帝拿对联奖赏臣子,朝臣进献对联来讨好朱棣这种事那是常有的。
到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对联到处都能看到,像亭台楼阁、家宅府苑、祠堂墓地这些地方都有它的踪迹。那些有名的诗人,也会把对联写进自己的作品集里。
“永乐大帝”朱棣,他不但让对联变得很火,还有好多超棒的对联流传到现在。
《古今谭概》里记了这么一件事,是关于明成祖朱棣和翰林学士、明代大书法家解缙的一个巧对儿。有一天朱棣跟解缙讲:“有个书里的句子特别难对上,这个句子是‘色难’。”解缙一听,立马就说:“容易。”
这时候,朱棣还没反应过来,就问道:“你都说容易了,怎么还不对出下联?”解缙回应道:“臣已经对出下联了。”
这时候,朱棣一下子就懂了,跟着就开怀大笑起来。“色难”说的是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容易”,就是指容貌发生改变,这可是一语双关的绝妙对句。
《巧对续录》里记着这么一个事儿。有一回朱棣穿着便服出去巡查,到了国子监。他瞧见一个国子监的学生,平常学习可努力了,就打算考考这学生。朱棣瞅见这学生桌子上有一段莲藕,就顺手拿起来,说:“一弯西子臂,你能对上来不?”那监生大声回答:“七窍比干心。”
拿“莲藕”比作“手臂”,那可太形象。莲藕有好多孔,古人老用七窍玲珑心来夸比干聪明,在这儿就把“比干心”拿来比作“莲藕”了。朱棣说的是莲藕长啥样,监生回应的是用来比喻藕的那个东西,对得那叫一个工整,特别巧妙。
《坚瓠集》里还记着朱棣跟朱元璋、他自己的皇太孙的两对妙对。有一回,朱元璋领着朱允炆和朱棣到马苑去,忽然就来了灵感,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这上联用比喻的法子很生动地把风吹动马尾的模样给描绘出来了。
朱棣对出的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气象描绘得特别堂皇,这对子对得相当妥帖。朱棣和朱瞻基的对句“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既写出了君臣之间那种风云际会、相互知心默契的感觉,又夸赞了做君主的英明又神武。
《平释巧对》第一卷里也记着个好玩的事儿,朱棣靠着一副对联就定下了状元,这人就是马铎。马铎可是永乐十年(1412年)考中的进士里的第一名。
马铎的同乡林志特别有才学,乡试和会试都考了第一名。林志心里特别有底,以为殿试的时候也能得第一。
不过,怪就怪在,林志在殿试之前做了个梦,梦到一匹马踩在他脑袋上。本来,林志尽管对这个梦有些疑惑,可也没太当回事儿,就按计划准备去参加殿试了。
殿试结果出来,马铎当上了状元,林志成了榜眼。这可把林志气坏了,心里特别不舒坦。于是,林志老是欺负马铎,还骂他是“没学问状元”。
还有一回,上朝的时候,这两人居然就在殿上吵起来了。朱棣出来调解,可一点用都没有。这时候,朱棣就想出了一个很棒的办法,用来验证这两人谁的才学更厉害。
朱棣出了个上联,叫“风吹不响铃儿草”,还说谁要是能对出下联来,那这人就是状元。最后就只有马铎对出了下联“雨打无声鼓子花”。打这以后,林志对马铎那才算是心服口服了。
在中华民族文化里,对联可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联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和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可是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种绚烂多彩的创作形式。
对联充满魅力,除此之外,像书法、国画、围棋这些,也都是传统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希望现在的人和以后的人能多多领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