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快餐”到信任崩塌:杨铭宇黄焖鸡事件的警示与共情
图文无关
一、一碗黄焖鸡的“坠落神话”
曾经,它是街边最温暖的烟火气,是打工人20元就能饱腹的“性价比之王”。2025年3月12日,当#杨铭宇黄焖鸡剩菜回收再卖给顾客#冲上热搜时,这个拥有6000家门店的“国民快餐”却在消费者心中轰然倒塌。暗访镜头下,发黑的隔夜牛肉被色素“化妆”成鲜红,顾客吃剩的香菇土豆被回收再加工,无证员工徒手处理食材……这些画面不仅击穿了食品安全底线,更撕裂了无数人记忆中“吃得放心”的朴素期待。
有网友留言:“我们怀念的不是那碗黄焖鸡,而是曾经在街头巷尾捧着热腾腾砂锅时,那份简单的满足与信任。”
二、野蛮生长背后的致命逻辑
这场危机早有伏笔。2011年凭借3.6万元起家的杨铭宇黄焖鸡,用“低加盟费+标准化酱料”模式迅速扩张,却将食材采购、后厨管理等核心环节全权交给加盟商。当总部沉迷于“规模神话”时,失控的品控早已埋下祸根:
• 加盟失控:500城2700家门店的庞大版图背后,是总部对“加工间脏乱”“餐具抽检不合格”等违规行为的长期漠视;
• 成本黑洞:为维持20元低价,部分门店用冷冻鸡胸替代鸡腿肉,甚至以预制菜偷换现做工艺,让“汤汁浓郁”沦为记忆;
• 监管真空:记者暗访发现,40%门店员工无健康证,后厨操作如同“黑箱”——这正是总部每月突击检查沦为形式的明证。
更讽刺的是,2024年郑州22人食物中毒事件中,留样检测的“未发现问题”结论与消费者实际遭遇形成荒诞反差,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脆弱性。
三、崩塌的何止是一个品牌
杨铭宇的跌落撕开了中式快餐行业的集体伤疤:
1. 加盟模式的双面刃:从沙县小吃到兰州拉面,追求规模速度而牺牲品控的悲剧不断重演。当总部只收取加盟费却放弃管理权时,品牌早已沦为“甩手掌柜”;
2. 信任经济的溃败:消费者用“外卖差评”和“用脚投票”宣告:在健康意识觉醒的今天,“吃不死人”不再是底线,“吃得安心”才是生存法则;
3. 监管机制的滞后:国务院食安办的挂牌督办虽显决心,但如何建立穿透式监管、打破“曝光-道歉-再犯”的恶性循环,仍是待解难题。
正如涉事门店员工那句“吃出问题都是饭店的事”,道出了整个行业对消费者权益的傲慢与冷漠。
四、重建信任: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面对舆情,杨铭宇的“永久关店”“全国彻查”承诺看似诚恳,但消费者记忆里还留着2024年四川门店“炖烂老鼠”事件后同样的整改宣言。要真正重生,需要更深刻的变革:
• 供应链革命:与正大集团合作的统一配送计划能否终结“加盟商自采劣质食材”的顽疾?
• 透明化承诺:区块链溯源、后厨直播等数字化手段,或许能让“每月检查档案公开”不止于口号;
• 情感价值重塑:当95后消费者开始追求“吃得精致”,能否在经典黄焖鸡外,推出健康轻食、区域限定新品,重新缔造与年轻人的情感联结?
五、一碗饭里的时代隐喻
从地沟油到剩菜回收,中国餐饮业总在重复“速度压倒质量”的教训。杨铭宇事件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危机,更是一次对商业文明的叩问:当资本狂欢时,是否还记得,每个砂锅里都盛着普通人对生活最基本的期待?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愿意为安全买单,但拒绝为欺骗流泪。”这场信任崩塌后的重建,需要企业刮骨疗毒的勇气,更需要整个社会构建起“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食品安全新生态。
此刻,那碗曾经温暖的黄焖鸡,正站在涅槃或消亡的十字路口。而它的命运,将成为中国餐饮业转型最真实的注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