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被赶出白宫后,美媒却说:中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华盛顿之行,意外成为审视美欧关系的棱镜。当这位战时领导人的专机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时,大西洋两岸的政治精英们意识到,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局正在加速。
美国国会山持续数月的援乌法案僵局,暴露出华盛顿的战略犹疑。特朗普政府削减600亿美元军援的威胁,迫使欧洲重新评估安全承诺。英国率先承诺的22.6亿英镑贷款,法德追加的防空系统援助,表面彰显团结,实则暗含焦虑——若美国撤出,欧洲能否独立支撑乌克兰战局?
《美国之音》抛出的"中国获益论",恰似投石问路的政治试探。这种叙事将中欧经贸合作曲解为"渔翁得利",却刻意忽视欧盟自主性的增强。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大众、空客等企业持续加码对华投资,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互动,远非地缘算计所能概括。
美欧分歧的根源,早已超越乌克兰议题。特朗普时代的北约军费之争埋下隐患,德国曾因军费未达GDP2%遭公开羞辱;《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的补贴大战,让欧洲意识到产业竞争的现实残酷;而在对华政策上,柏林与巴黎坚持"去风险不脱钩",与华盛顿的科技封锁路线形成微妙张力。
欧洲的觉醒正在重塑国际格局。法国推动的"欧洲政治共同体"倡议获得23国响应,德国主导的"欧洲天空之盾"防空计划打破北约垄断,这些举措昭示着战略自主不再是空谈。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顶住压力对华出口,宝马沈阳工厂投产全新电动平台,商业逻辑正在穿透意识形态藩篱。
美国智库最近解密的白宫备忘录揭示深层焦虑:欧洲企业对华投资每增加10%,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就下降3%。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催生了华盛顿的"中国牌"策略——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凝聚西方阵营。
但欧洲的政治智慧正在进化。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直言"不会选边站"的表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强调"以欧洲方式解决欧洲问题"的立场,显示出老牌大国的战略定力。当意大利悄悄恢复对华科技合作,匈牙利否决涉华决议时,单极世界的旧秩序正被多极现实瓦解。
这场跨大西洋博弈的本质,是国际体系权力的再分配。美欧矛盾不是外部挑唆的产物,而是全球产业链重组、能源革命、数字主权重塑的必然结果。正如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所言:"21世纪的地缘政治,不再是简单的阵营对抗游戏。"
历史正在见证转折:当德国总理顶着压力访华签署氢能协议,当法国车企将中国作为电动化转型核心基地,商业理性正在书写新的国际关系范式。美媒渲染的"中国获益论",或许更应该解读为多极化进程的必然——在这个相互依存的时代,没有谁能独家掌控全球棋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